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3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秸秆的结构与成分 | 第15页 |
1.2.1 秸秆的结构 | 第15页 |
1.2.2 秸秆的组成成分 | 第15页 |
1.3 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 第15-16页 |
1.4 秸秆还田效应研究 | 第16-22页 |
1.4.1 秸秆还田现状 | 第16-17页 |
1.4.2 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17-18页 |
1.4.3 秸秆还田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4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及酶的影响 | 第19-20页 |
1.4.5 秸秆还田对农田温室气体的影响 | 第20-21页 |
1.4.6 秸秆还田对作物出苗的影响 | 第21-22页 |
1.4.7 秸秆还田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第22页 |
1.5 作物秸秆的降解规律 | 第22-25页 |
1.5.1 秸秆降解的特性 | 第22-23页 |
1.5.2 秸秆降解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1.5.3 秸秆降解的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5.4 秸秆的降解过程 | 第24-25页 |
1.6 纤维素降解类微生物 | 第25-26页 |
1.6.1 降解纤维素的真菌 | 第25页 |
1.6.2 降解纤维素的细菌 | 第25页 |
1.6.3 降解纤维素的放线菌 | 第25-26页 |
1.7 秸秆降解菌剂的应用 | 第26-27页 |
1.7.1 秸秆降解菌剂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7.2 秸秆降解菌剂存在的问题 | 第27页 |
1.8 纳米材料在农业上的应用 | 第27-29页 |
1.8.1 纳米材料的特性 | 第27-28页 |
1.8.2 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28页 |
1.8.3 纳米材料在土壤治理中的应用 | 第28页 |
1.8.4 纳米材料在农药上的应用 | 第28-29页 |
1.8.5 纳米材料在肥料上的应用 | 第29页 |
1.9 凹凸棒土 | 第29-31页 |
1.9.1 凹凸棒土的结构 | 第29-30页 |
1.9.2 凹凸棒土的特性 | 第30-31页 |
1.9.3 凹凸棒土的应用 | 第31页 |
1.10 立项依据 | 第31-32页 |
第二章 纳米载体菌剂对小麦秸秆降解过程的分析 | 第32-41页 |
2.1 前言 | 第3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2.2.1 供试菌株 | 第32页 |
2.2.2 材料来源 | 第32页 |
2.2.3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2.2.4 试验方法 | 第33页 |
2.2.5 纤维素含量测定 | 第33页 |
2.2.6 秸秆中全氮含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2.2.7 秸秆中全磷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2.2.8 秸秆中全钾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2.2.9 数据分析 | 第3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2.3.1 纳米载体菌剂处理对小麦秸秆降解的影响 | 第34-36页 |
2.3.2 纳米载体菌剂处理对秸秆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3 纳米载体菌剂处理对秸秆全氮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4 纳米载体菌剂处理对秸秆全磷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5 纳米载体菌剂处理对秸秆全钾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2.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纳米载体菌剂降解小麦秸秆的化学表征 | 第41-52页 |
3.1 前言 | 第4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3.2.1 仪器设备 | 第41页 |
3.2.2 扫描电镜观察 | 第41-42页 |
3.2.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2页 |
3.2.4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2页 |
3.2.5 热重分析 | 第42-4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0页 |
3.3.1 纳米载体菌剂扫描电镜观察 | 第43页 |
3.3.2 降解前小麦秸秆结构扫描电镜观察 | 第43-44页 |
3.3.3 小麦秸秆横断面扫描电镜观察 | 第44-45页 |
3.3.4 小麦秸秆内表面扫描电镜观察 | 第45-46页 |
3.3.5 小麦秸秆外表面扫描电镜观察 | 第46-47页 |
3.3.6 小麦秸秆红外光谱分析 | 第47-48页 |
3.3.7 小麦秸秆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8-49页 |
3.3.8 小麦秸秆热重分析 | 第49-50页 |
3.4 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纳米载体菌剂对土壤地力和微生物的影响 | 第52-63页 |
4.1 前言 | 第52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2-56页 |
4.2.1 供试菌剂 | 第52页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2页 |
4.2.3 主要缓冲液与试剂 | 第52-53页 |
4.2.4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53-54页 |
4.2.5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54页 |
4.2.6 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 | 第54-55页 |
4.2.7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测定 | 第55-56页 |
4.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2页 |
4.3.1 纳米载体菌剂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2 纳米载体菌剂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 第57页 |
4.3.3 纳米载体菌剂对土壤全钾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4 纳米载体菌剂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5 纳米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59-62页 |
4.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纳米载体菌剂处理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63-67页 |
5.1 前言 | 第63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5.2.1 试验基地 | 第63页 |
5.2.2 试验设计 | 第63页 |
5.2.3 试验测量系统 | 第63-64页 |
5.2.4 试验原理与方法 | 第64页 |
5.2.5 数据分析 | 第64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4-66页 |
5.3.1 纳米载体菌剂对农田CO_2排放的影响 | 第64-65页 |
5.3.2 纳米载体菌剂对农田CH_4排放的影响 | 第65-66页 |
5.3.3 纳米载体菌剂对农田N_2O排放的影响 | 第66页 |
5.4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纳米载体菌剂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67-79页 |
6.1 前言 | 第67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67-69页 |
6.2.1 盆栽试验 | 第67-68页 |
6.2.2 小区试验 | 第68页 |
6.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68-69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69-78页 |
6.3.1 纳米载体菌剂对盆栽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69-72页 |
6.3.2 纳米载体菌剂对小区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72-78页 |
6.4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七章 纳米载体菌剂的大田应用效果与示范 | 第79-88页 |
7.1 前言 | 第79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7.2.1 菌剂 | 第79页 |
7.2.2 品种 | 第79页 |
7.2.3 试验设计 | 第79-80页 |
7.2.4 测试项目 | 第80页 |
7.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80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80-86页 |
7.3.1 大田生产条件不同处理对玉米出苗率的影响 | 第80-81页 |
7.3.2 大田生产条件下不同处理对玉米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81-84页 |
7.3.3 大田生产条件下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因素的影响 | 第84-86页 |
7.4 小结 | 第86-88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1页 |
8.1 结论 | 第88-89页 |
8.2 创新点 | 第89-90页 |
8.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