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9页 |
1.1 QTL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 第13-16页 |
1.1.1 QTL定位的原理 | 第13页 |
1.1.2 QTL定位的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1.1.3 QTL定位的群体 | 第14-16页 |
1.2 QTL研究的基本阶段 | 第16-18页 |
1.2.1 初定位 | 第16页 |
1.2.2 精细定位 | 第16-17页 |
1.2.3 目的基因的鉴定 | 第17-18页 |
1.3 水稻粒重和粒形QTL的克隆 | 第18-27页 |
1.3.1 已克隆的水稻粒重和粒形QTL | 第18-26页 |
1.3.2 水稻粒重和粒形的调控机制 | 第26-27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水稻千粒重QTL qTGW1.2a的验证和分解 | 第29-4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2.1.2 田间试验和性状考察 | 第31-32页 |
2.1.3 DNA提取 | 第32-33页 |
2.1.4 标记检测 | 第33页 |
2.1.5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1页 |
2.2.1 3个BC_2F_(12:13) 群体的表型变异 | 第33-36页 |
2.2.2 3个BC_2F_(12:13) 群体的QTL分析 | 第36-37页 |
2.2.3 qTGW1.2a1和qTGW1.2a2 对粒形、抽穗期及产量性状的作用 | 第37-38页 |
2.2.4 qTGW1.2a1 的进一步验证和精细定位 | 第38-41页 |
2.3 讨论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水稻千粒重QTL qTGW1.2a1 的分解 | 第43-6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8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43-44页 |
3.1.2 田间试验和性状考察 | 第44-45页 |
3.1.3 标记检测 | 第45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3.1.5 QTL qTGW1-33.1 候选基因预测和序列比对 | 第45-48页 |
3.1.6 转录组测序分析 | 第4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9页 |
3.2.1 qTGW1.2a1 的分解 | 第48-51页 |
3.2.2 qTGW1-33.1 区间的候选基因预测 | 第51-56页 |
3.2.3 应用RiceXPro数据库分析候选基因各时期的表达水平 | 第56页 |
3.2.4 转录组分析 | 第56-59页 |
3.3 讨论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