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典型小流域山洪灾害动态预警模型及应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山洪灾害预警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0-24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2.3 水文气象 | 第21-22页 |
2.4 山洪灾害情况 | 第22-24页 |
3 基于蓄满—超渗产流模式的流域水文模型构建 | 第24-44页 |
3.1 整体结构 | 第24页 |
3.2 产流模块 | 第24-30页 |
3.2.1 流域下渗能力曲线 | 第25页 |
3.2.2 流域下渗容量分配曲线 | 第25页 |
3.2.3 流域蓄水容量分配曲线 | 第25-26页 |
3.2.4 蓄满—超渗产流模型 | 第26-30页 |
3.3 汇流模块 | 第30-32页 |
3.3.1 基本原理 | 第30页 |
3.3.2 参数n、K的确定 | 第30-32页 |
3.3.3 由瞬时单位线推求时段单位线 | 第32页 |
3.4 模型参数和模型评价 | 第32-34页 |
3.4.1 模型参数 | 第32-33页 |
3.4.2 模型评价标准 | 第33-34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34-44页 |
3.5.1 洪水过程的选取及模型参数率定结果 | 第34-36页 |
3.5.2 模型模拟结果及评定 | 第36-44页 |
4 山洪灾害场次临界雨量分析计算 | 第44-50页 |
4.1 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5页 |
4.1.1 临界雨量定义 | 第44页 |
4.1.2 临界雨量主要影响因素 | 第44-45页 |
4.2 静态临界雨量计算 | 第45-46页 |
4.2.1 静态临界雨量计算方法 | 第45-46页 |
4.2.2 静态临界雨量计算不足之处 | 第46页 |
4.3 场次临界雨量计算 | 第46-50页 |
4.3.1 场次临界雨量计算方法 | 第46-48页 |
4.3.2 场次临界雨量计算结果 | 第48-50页 |
5 山洪灾害动态预警模型及应用 | 第50-78页 |
5.1 动态预警数据样本 | 第50-52页 |
5.2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动态临界雨量模型 | 第52-57页 |
5.2.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52-55页 |
5.2.2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动态临界雨量模型 | 第55-57页 |
5.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动态临界雨量模型 | 第57-64页 |
5.3.1 BP神经网络模型 | 第57-60页 |
5.3.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动态临界雨量模型 | 第60-64页 |
5.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动态临界雨量模型 | 第64-72页 |
5.4.1 支持向量机模型 | 第64-68页 |
5.4.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动态临界雨量模型 | 第68-72页 |
5.5 动态临界雨量检验 | 第72-75页 |
5.6 三种动态预警模型预测结果比较分析 | 第75-7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8-79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79页 |
6.3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1 个人简历 | 第84页 |
2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