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配置变电站室内图像巡检系统及关键算法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7-19页 |
2 可配置变电站室内图像巡检系统设计 | 第19-30页 |
2.1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第19-22页 |
2.2 变电站设备配置模型研究 | 第22-24页 |
2.3 图像处理流程配置方法研究 | 第24-29页 |
2.4 图像处理算法库设计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图像畸变校正算法研究 | 第30-52页 |
3.1 图像畸变校正算法原理 | 第30-35页 |
3.1.1 图像畸变校正算法分类 | 第30-31页 |
3.1.2 相机成像模型 | 第31-33页 |
3.1.3 相机畸变模型 | 第33-35页 |
3.2 张正友相机标定算法 | 第35-38页 |
3.2.1 算法原理 | 第35-36页 |
3.2.2 算法实现 | 第36-37页 |
3.2.3 实验结果 | 第37-38页 |
3.3 基于RANSAC的畸变校正算法 | 第38-43页 |
3.3.1 边缘曲线提取 | 第38-39页 |
3.3.2 基于RANSAC的圆弧曲线提取 | 第39-40页 |
3.3.3 基于RANSAC的畸变参数估计 | 第40-41页 |
3.3.4 畸变图像校正 | 第41-42页 |
3.3.5 实验结果 | 第42-43页 |
3.4 基于变电站图像特征的畸变校正算法 | 第43-48页 |
3.4.1 基于圆弧几何特征的圆弧曲线提取 | 第43-46页 |
3.4.2 基于权重的畸变参数估计 | 第46-47页 |
3.4.3 实验结果 | 第47-48页 |
3.5 畸变校正结果对比与分析 | 第48-51页 |
3.5.1 算法运算时间分析 | 第48-49页 |
3.5.2 圆弧曲线提取效果分析 | 第49-50页 |
3.5.3 畸变校正效果分析 | 第50-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图像增强算法研究 | 第52-73页 |
4.1 直方图均衡化图像增强算法 | 第53-56页 |
4.1.1 全局直方图均衡化算法 | 第53-54页 |
4.1.2 限制对比度的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算法 | 第54-56页 |
4.2 基于Retinex理论的图像增强算法 | 第56-60页 |
4.2.1 单尺度Retinex算法 | 第57-59页 |
4.2.2 多尺度Retinex算法 | 第59-60页 |
4.3 同态滤波图像增强算法 | 第60-64页 |
4.3.1 基于傅里叶变换的同态滤波算法 | 第60-62页 |
4.3.2 基于小波变换的同态滤波算法 | 第62-64页 |
4.4 基于梯度域的图像增强算法 | 第64-68页 |
4.5 基于双向投影的梯度域图像增强算法 | 第68-7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5 图像阈值分割算法研究 | 第73-87页 |
5.1 Otsu阈值分割算法 | 第73-75页 |
5.2 Bernsen阈值分割算法 | 第75-77页 |
5.3 Niblack阈值分割算法 | 第77-79页 |
5.4 Sauvola阈值分割算法 | 第79-80页 |
5.5 结合梯度的阈值分割算法 | 第80-86页 |
5.5.1 阈值分割效果改进 | 第81-84页 |
5.5.2 算法运算效率改进 | 第84-8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6 实验研究与分析 | 第87-100页 |
6.1 实验环境介绍 | 第87-88页 |
6.2 软件功能实现 | 第88-91页 |
6.3 图像处理实验 | 第91-99页 |
6.3.1 数字式仪表图像处理实验 | 第92-94页 |
6.3.2 指针式仪表图像处理实验 | 第94-95页 |
6.3.3 旋转开关图像处理实验 | 第95-97页 |
6.3.4 指示灯图像处理实验 | 第97-98页 |
6.3.5 图形符号显示器处理实验 | 第98-9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7.1 总结 | 第100-101页 |
7.2 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