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2-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页 |
| 1.3.1 研究方法创新 | 第14页 |
| 1.3.2 技术线路创新 | 第14页 |
| 1.4 研究的难点 | 第14-15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 2.1 健美操和竞技健美操的概念 | 第15页 |
| 2.2 转体180°屈体分腿跳成俯撑动作简介 | 第15-16页 |
| 2.3 竞技健美操跳与跃类难度动作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综述 | 第16页 |
| 2.4 竞技健美操跳与跃类难度动作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 2.5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页 |
| 2.6 文献小结 | 第20-21页 |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1-32页 |
| 3.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21-28页 |
| 3.2.1 文献法资料法 | 第21-22页 |
| 3.2.2 专家访谈法 | 第22-23页 |
| 3.2.3 录像解析法 | 第23-27页 |
| 3.2.4 实验法 | 第27-28页 |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28页 |
| 3.2.6 对比分析法 | 第28页 |
| 3.3 研究参数的确定 | 第28-29页 |
| 3.4 参数概念的界定 | 第29-30页 |
| 3.5 误差控制说明 | 第30-32页 |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2-50页 |
| 4.1 动作的时相划分 | 第32-34页 |
| 4.2 起跳阶段技术分析 | 第34-44页 |
| 4.2.1 下沉技术 | 第39-41页 |
| 4.2.2 蹬伸技术 | 第41-44页 |
| 4.2.3 摆臂技术 | 第44页 |
| 4.3 腾空阶段技术分析 | 第44-47页 |
| 4.3.1 转体技术 | 第44-45页 |
| 4.3.2 压胸技术 | 第45-46页 |
| 4.3.3 摆腿技术 | 第46-47页 |
| 4.4 落地阶段技术分析 | 第47-50页 |
| 4.4.1 伸髋技术 | 第47-48页 |
| 4.4.2 并腿技术 | 第48-49页 |
| 4.4.3 缓冲技术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附录 | 第55-65页 |
| 1 重心高度变化原始数据 | 第56-57页 |
| 2 重心速度变化原始数据 | 第57-58页 |
| 3 踝关节角度变化原始数据 | 第58-59页 |
| 4 膝关节角度变化原始数据 | 第59-60页 |
| 5 髋关节角度变化原始数据 | 第60-61页 |
| 6 两腿夹角变化原始数据: | 第61-62页 |
| 7 摆腿角速度原始数据 | 第62-63页 |
| 8 手腕关节速度变化原始数据 | 第63-64页 |
| 9 肘关节角度变化原始数据 | 第64-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