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词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4页 |
1 植物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1.1 植物雄性不育概述 | 第14-15页 |
1.2 植物雄性不育类型 | 第15-17页 |
1.3 植物雄性不育的细胞学基础 | 第17-19页 |
1.4 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基础 | 第19-21页 |
1.5 植物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第21-23页 |
2 大豆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2.1 大豆雄性不育概述 | 第23-25页 |
2.2 大豆雄性不育的基础研究 | 第25-27页 |
3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3.1 转录组学研究概况 | 第27-28页 |
3.2 转录组学在植物雄性不育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4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29-33页 |
4.1 蛋白质组学研究概况 | 第29-31页 |
4.2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雄性不育中的应用 | 第31-33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大豆新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选育及不育系NJCMS1A的保持源和恢复源鉴定 | 第34-4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6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34-35页 |
1.2 试验地点 | 第35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5页 |
2.1 以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为母本转育新不育系 | 第36-42页 |
2.2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的保持源和恢复源鉴定 | 第42-45页 |
3 讨论 | 第45-47页 |
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与保持系NJCMS1B间差异转录组研究 | 第48-6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8-54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48-49页 |
1.2 总RNA提取、cDNA文库构建和Illumina深度测序 | 第49页 |
1.3 转录组测序整体质量评估 | 第49-50页 |
1.4 原始数据分析 | 第50页 |
1.5 表达差异分析 | 第50-51页 |
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1-52页 |
1.7 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分析 | 第52-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2页 |
2.1 转录组测序和序列比对 | 第54-55页 |
2.2 测序饱和度和覆盖度分析 | 第55页 |
2.3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筛选 | 第55-56页 |
2.4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6-60页 |
2.5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 第60-61页 |
2.6 qRT-PCR验证 | 第61-62页 |
3 讨论 | 第62-66页 |
3.1 能量代谢相关DEGs与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潜在关系 | 第63页 |
3.2 转录因子相关DEGs与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潜在关系 | 第63-64页 |
3.3 花粉发育调控相关DEGs与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潜在关系 | 第64页 |
3.4 活性氧清除相关DEGs与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潜在关系 | 第64-65页 |
3.5 细胞信号转导相关DEGs与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潜在关系 | 第65页 |
3.6 其他DEGs与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潜在关系 | 第65-66页 |
4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与保持系NJCMS1B间差异蛋白质组研究 | 第68-9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9-74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69页 |
1.2 蛋白制备 | 第69-70页 |
1.3 iTRAQ标记和SCX分馏 | 第70-71页 |
1.4 基于Q EXACTIVE的液相串联质谱分析 | 第71页 |
1.5 原始数据分析 | 第71-72页 |
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2-73页 |
1.7 质谱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分析 | 第73页 |
1.8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 | 第73-7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4-87页 |
2.1 蛋白质的定量和检测 | 第74-75页 |
2.2 iTRAQ分析结果 | 第75-77页 |
2.3 差异表达蛋白(DEPs)的筛选 | 第77-78页 |
2.4 差异表达蛋白(DEP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8-85页 |
2.5 质谱多反应检测(MRM)分析 | 第85-86页 |
2.6 qRT-PCR验证 | 第86-87页 |
3 讨论 | 第87-93页 |
3.1 能量代谢相关DEPs与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潜在关系 | 第87-88页 |
3.2 蛋白质合成与降解代谢相关DEPs与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潜在关系 | 第88-89页 |
3.3 花发育调控相关DEPs与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潜在关系 | 第89-90页 |
3.4 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DEPs与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潜在关系 | 第90-91页 |
3.5 物质/次级物质代谢相关DEPs与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潜在关系 | 第91页 |
3.6 育性恢复相关DEPs与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潜在关系 | 第91-92页 |
3.7 其他DEPs与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潜在关系 | 第92-93页 |
4 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与保持系NJCMS1B间差异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结果的联合分析 | 第94-10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4-96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94-95页 |
1.2 NJCMS1A与NJCMS1B间差异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结果的联合分析 | 第95页 |
1.3 共有DEGs/DEP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5页 |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 | 第95-9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3页 |
2.1 NJCMS1A与NJCMS1B间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表达蛋白质分析 | 第96-97页 |
2.2 NJCMS1A与NJCMS1B间差异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结果的联合分析 | 第97-98页 |
2.3 共有DEG/DEP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8-103页 |
2.4 qRT-PCR验证 | 第103页 |
3 讨论 | 第103-107页 |
3.1 能量代谢相关DEGs/DEPs与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潜在关系 | 第103-105页 |
3.2 物质合成/代谢相关DEGs/DEPs与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潜在关系 | 第105-106页 |
3.3 胁迫响应相关DEGs/DEPs与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潜在关系 | 第106-107页 |
3.4 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DEGs/DEPs与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潜在关系 | 第107页 |
3.5 未知功能的DEGs/DEPs与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潜在关系 | 第107页 |
4 小结 | 第107-108页 |
全文结论 | 第108-110页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32页 |
附录 | 第132-15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0-152页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