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实验研究 | 第13-107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13-15页 |
| 1.1 试药 | 第13-14页 |
| 1.1.1 药材 | 第13页 |
| 1.1.2 对照品 | 第13-14页 |
| 1.2 试剂 | 第14-15页 |
| 1.3 仪器 | 第15页 |
| 1.4 动物 | 第15页 |
| 2 统计方法 | 第15-16页 |
| 3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16-107页 |
| 3.1 厚朴远志及其组分配伍的大鼠肠吸收机制研究 | 第16-58页 |
| 3.1.1 厚朴中酚类成分大鼠肠吸收特征的方法学研究 | 第16-30页 |
| 3.1.2 远志中有效成分大鼠肠吸收特征的方法学研究 | 第30-41页 |
| 3.1.3 厚朴配伍远志的大鼠肠吸收特征的方法学研究 | 第41-57页 |
| 3.1.4 小结 | 第57-58页 |
| 3.2 厚朴远志及其配伍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58-107页 |
| 3.2.1 厚朴中酚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学研究 | 第58-71页 |
| 3.2.2 远志中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学研究 | 第71-86页 |
| 3.2.3 厚朴配伍远志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学研究 | 第86-105页 |
| 3.2.4 小结 | 第105-107页 |
| 讨论 | 第107-130页 |
| 1 关于远志毒副作用及配伍的研究背景 | 第107-111页 |
| 2 实验方法中重要参数的选择依据 | 第111-118页 |
| 3 基于药代动力学探讨远志与厚朴组分配伍的吸收消除机制及毒性 | 第118-126页 |
| 4 厚朴缓解远志毒副作用原理的综合分析 | 第126-130页 |
| 结论 | 第130-131页 |
| 创新与特色 | 第131-132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132-1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3-139页 |
| 附图 | 第139-14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43-1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2-155页 |
| 致谢 | 第155-156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156-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