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1页 |
1.1 种子后熟与萌发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1.1 种子后熟的定义及类型 | 第13-14页 |
1.1.2 种子后熟过程中种胚与胚乳形态变化 | 第14页 |
1.2 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2.1 碳水化合物代谢与代谢途径 | 第14-15页 |
1.2.2 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中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的变化 | 第15-16页 |
1.2.3 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酶 | 第16-18页 |
1.2.4 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银杏种子后熟与萌发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 | 第21-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1.2 银杏种胚的分级 | 第21页 |
2.1.3 银杏种子取样部位 | 第21-22页 |
2.1.4 试验方法 | 第22页 |
2.1.5 数据处理 | 第2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8页 |
2.2.1 银杏种子后熟与萌发过程中淀粉含量的变化 | 第22-23页 |
2.2.2 银杏种子后熟与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23-24页 |
2.2.3 银杏种子后熟与萌发过程中蔗糖含量变化 | 第24-25页 |
2.2.4 银杏种子后熟与萌发过程中果糖含量变化 | 第25-26页 |
2.2.5 银杏种子后熟与萌发过程中葡萄糖含量变化 | 第26页 |
2.2.6 银杏种子后熟与萌发过程各生理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第26-28页 |
2.3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后熟与萌发过程中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 | 第30-4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3.1.3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3.2.1 银杏种子后熟与萌发过程淀粉酶活性变化 | 第31-32页 |
3.2.2 银杏种子后熟与萌发过程酸性转化酶(AI)活性变化 | 第32-33页 |
3.2.3 银杏种子后熟与萌发过程中性转化酶(NI)活性变化 | 第33页 |
3.2.4 银杏种子后熟与萌发过程蔗糖合成酶(SS)活性变化 | 第33-34页 |
3.2.5 银杏种子后熟与萌发过程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变化 | 第34页 |
3.2.6 银杏种子后熟与萌发过程碳水化合物代谢酶的相关分析 | 第34-38页 |
3.3 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后熟与萌发过程中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研究 | 第40-46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0-41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40-4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4.2.1 R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 第41-42页 |
4.2.2 银杏GbSS、GbAI和GbNI基因在种子不同组织中表达分析 | 第42页 |
4.2.3 银杏GbSS、GbAI和GbNI基因在种子不同后熟阶段中表达分析 | 第42-44页 |
4.2.4 银杏GbSS、GbAI和GbNI基因在种子后熟与萌发期的表达分析 | 第44-45页 |
4.3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6-51页 |
5.1 结论 | 第46-47页 |
5.2 讨论 | 第47-51页 |
5.2.1 银杏种胚与胚乳在后熟过程与萌发初期贮藏物质与相关酶活性变化 | 第47-48页 |
5.2.2 银杏种胚与胚乳在后熟过程与萌发初期糖代谢及相关酶的变化 | 第48-49页 |
5.2.3 银杏种胚与胚乳之间各物质含量变化差异 | 第49页 |
5.2.4 银杏种胚与胚乳在后熟过程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