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表 | 第12-13页 |
摘要 | 第13-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5页 |
1.1 概述 | 第16页 |
1.2 病原学 | 第16-18页 |
1.3 流行病学 | 第18-19页 |
1.4 致病机理 | 第19-20页 |
1.4.1 免疫抑制 | 第19-20页 |
1.4.2 其他病原对PCV-2感染的促进 | 第20页 |
1.5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20-22页 |
1.5.1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 | 第20-21页 |
1.5.2 猪皮炎肾病综合症(PDNS) | 第21页 |
1.5.3 母猪繁殖障碍(PRF) | 第21-22页 |
1.5.4 仔猪先天震颤(CT) | 第22页 |
1.5.5 猪呼吸道复合体病(PRDC) | 第22页 |
1.6 PCV-2的防控措施 | 第22-23页 |
1.6.1 疫苗使用情况 | 第22页 |
1.6.2 防止继发感染 | 第22-23页 |
1.6.3 加强饲养管理 | 第23页 |
1.7 检测方法 | 第23-24页 |
1.7.1 圆环病毒分离鉴定 | 第23页 |
1.7.2 分子诊断技术 | 第23页 |
1.7.3 血清学诊断 | 第23-24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PCV-2ORF3蛋白的表达及抗原性鉴定 | 第25-41页 |
2.1 材料 | 第25-27页 |
2.1.1 试验动物、表达系统及阳性病料 | 第25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2.1.3 主要试剂配方 | 第26-27页 |
2.1.4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2 方法 | 第27-34页 |
2.2.1 引物的设计 | 第27页 |
2.2.2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27-28页 |
2.2.3 PCR产物的鉴定、回收和双酶切 | 第28-29页 |
2.2.4 真核表达载体的获取和双酶切 | 第29-30页 |
2.2.5 连接 | 第30页 |
2.2.6 转化 | 第30-31页 |
2.2.7 阳性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 第31-32页 |
2.2.8 ORF3蛋白无细胞体外表达及鉴定 | 第32页 |
2.2.9 体外表达蛋白的鉴定 | 第32-33页 |
2.2.10 重组蛋白疫苗免疫血清的制备 | 第33-34页 |
2.2.11 重组蛋白抗原性鉴定 | 第34页 |
2.3 结果 | 第34-38页 |
2.3.1 引物合成 | 第34页 |
2.3.2 PCR扩增结果 | 第34-35页 |
2.3.3 pT7-IRES质粒的线性化 | 第35页 |
2.3.4 真核表达质粒的鉴定 | 第35页 |
2.3.5 ORF3目的片段测序结果 | 第35-36页 |
2.3.6 重组蛋白SDS-PAGR及Western-Blot鉴定 | 第36页 |
2.3.7 重组蛋白疫苗免疫血清的制备 | 第36-37页 |
2.3.8 重组蛋白抗原性鉴定 | 第37-38页 |
2.4 讨论 | 第38-39页 |
2.5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PCV-2ORF3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 第41-53页 |
3.1 材料 | 第41-43页 |
3.1.1 所用菌种、载体及PCV-2阳性病料 | 第41页 |
3.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41页 |
3.1.3 主要试剂的配方 | 第41-42页 |
3.1.4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3.2 方法 | 第43-48页 |
3.2.1 引物的设计 | 第43页 |
3.2.2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43页 |
3.2.3 PCR产物的鉴定、回收和双酶切 | 第43页 |
3.2.4 原核表达载体的获取和双酶切 | 第43-44页 |
3.2.5 目的基因和载体的连接 | 第44页 |
3.2.6 转化 | 第44-45页 |
3.2.7 阳性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 第45-46页 |
3.2.8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鉴定 | 第46-47页 |
3.2.9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47-48页 |
3.3 结果 | 第48-51页 |
3.3.1 引物的合成 | 第48页 |
3.3.2 PCR扩增结果 | 第48页 |
3.3.3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及PCR鉴定 | 第48-49页 |
3.3.4 ORF3目的片段测序结果 | 第49页 |
3.3.5 重组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 | 第49-50页 |
3.3.6 包含体的溶解 | 第50页 |
3.3.7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50-51页 |
3.4 讨论 | 第51-52页 |
3.5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猪圆环病毒2型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第53-63页 |
4.1 材料 | 第53-54页 |
4.1.1 主要试剂 | 第53页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3页 |
4.1.3 Elisa主要试剂与溶液 | 第53-5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4.2.1 酶标板均一性的测定 | 第54页 |
4.2.2 酶标二抗最佳浓度测定 | 第54页 |
4.2.3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与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第54-55页 |
4.2.4 封闭液的选择及封闭时间的选择 | 第55页 |
4.2.5 阴阳性血清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55页 |
4.2.6 间接ELISA方法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第55页 |
4.2.7 特异性实验 | 第55-56页 |
4.2.8 临床样本的检测 | 第56页 |
4.3 结果 | 第56-61页 |
4.3.1 酶标板酶标板均一性的测定结果 | 第56页 |
4.3.2 酶标二抗最佳浓度测定结果 | 第56-57页 |
4.3.3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与血清稀释度的测定结果 | 第57-58页 |
4.3.4 封闭液的选择及封闭时间的选 | 第58页 |
4.3.5 血清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58-59页 |
4.3.6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第59-60页 |
4.3.7 特异性试验 | 第60页 |
4.3.8 临床样本的检测 | 第60-61页 |
4.4 讨论 | 第61-62页 |
4.5 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