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9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2.1 超深层白云岩储层 | 第18-21页 |
1.2.2 超深层灰岩储层 | 第21-24页 |
1.3 研究内容与工作量 | 第24-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3.3 论文工作量 | 第25-26页 |
1.4 主要进展与创新点 | 第26-29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9-39页 |
2.1 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概况 | 第29-34页 |
2.1.1 构造背景与构造单元 | 第29页 |
2.1.2 构造演化 | 第29-31页 |
2.1.3 地层发育特征 | 第31-32页 |
2.1.4 油气分布特点 | 第32-34页 |
2.2 顺托果勒地区石油地质特征 | 第34-39页 |
2.2.1 构造特征 | 第34-37页 |
2.2.2 地层沉积特征 | 第37页 |
2.2.3 典型油气藏特征 | 第37-39页 |
第三章 鹰山组下段白云岩储层 | 第39-60页 |
3.1 基本地质特征 | 第41-44页 |
3.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3.3 白云岩储层特征 | 第45-51页 |
3.3.1 岩相学特征 | 第45-46页 |
3.3.2 储集空间与储集性能 | 第46-49页 |
3.3.3 主要成岩作用及次序 | 第49-51页 |
3.4 白云岩储层成因与分布规律 | 第51-59页 |
3.4.1 孔隙与裂缝的关系 | 第52-53页 |
3.4.2 流体作用机制 | 第53-58页 |
3.4.3 白云岩储层分布规律 | 第58-59页 |
3.5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鹰山组上段硅化灰岩储层 | 第60-88页 |
4.1 基本地质特征 | 第61-62页 |
4.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62-64页 |
4.3 硅化灰岩储层发育特征 | 第64-71页 |
4.3.1 上硅化岩段 | 第66-68页 |
4.3.2 中部灰岩段 | 第68-69页 |
4.3.3 下硅化岩段 | 第69-71页 |
4.4 地球化学分析 | 第71-79页 |
4.4.1 碳酸盐矿物碳-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 | 第71-73页 |
4.4.2 石英氧同位素 | 第73-75页 |
4.4.3 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 | 第75-77页 |
4.4.4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盐度 | 第77-79页 |
4.5 硅化灰岩储层成因机制 | 第79-86页 |
4.5.1 流体性质与来源 | 第79-82页 |
4.5.2 与Parkland气田热液交代成因“燧石”储层的对比 | 第82-83页 |
4.5.3 硅化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过程与地质模式 | 第83-86页 |
4.6 硅化灰岩储层分布规律 | 第86-87页 |
4.7 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一间房组灰岩储层 | 第88-103页 |
5.1 储层发育特征 | 第89-98页 |
5.1.1 岩相学特征 | 第89-92页 |
5.1.2 储集空间特征 | 第92-98页 |
5.2 储层形成机理 | 第98-101页 |
5.2.1 孔隙-微孔隙成因探讨 | 第98-100页 |
5.2.2 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 第100-101页 |
5.3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储层发育条件与油气成藏 | 第103-112页 |
6.1 储层发育条件 | 第103-106页 |
6.1.1 断裂 | 第103-104页 |
6.1.2 岩相 | 第104-106页 |
6.1.3 盖层条件 | 第106页 |
6.2 油气成藏规律 | 第106-112页 |
6.2.1 油气藏特征 | 第106-108页 |
6.2.2 油气藏分布特征 | 第108页 |
6.2.3 油藏成藏模式 | 第108-112页 |
第七章 塔深1井超深层白云岩储层特征与成因 | 第112-139页 |
7.1 地质概况 | 第113-114页 |
7.2 储层发育特征 | 第114-119页 |
7.3 岩石与地球化学分析 | 第119-130页 |
7.3.1 样品与分析方法 | 第119页 |
7.3.2 岩相学特征 | 第119-124页 |
7.3.3 同位素特征 | 第124-127页 |
7.3.4 稀土元素 | 第127-130页 |
7.4 储层成因机制讨论 | 第130-138页 |
7.4.1 储层形成机制 | 第130-135页 |
7.4.2 储集空间保存机制 | 第135-137页 |
7.4.3 意义 | 第137-138页 |
7.5 小结 | 第138-139页 |
主要认识和结论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8页 |
致谢 | 第158-160页 |
研究生期间完成论文 | 第160-162页 |
参与课题 | 第162-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