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1.3.3 现有研究的评述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5 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3-3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3-26页 |
2.1.1 现代建筑产业化 | 第23-24页 |
2.1.2 现代建筑产业链 | 第24-25页 |
2.1.3 产业链稳定性 | 第25-26页 |
2.2 相关研究理论 | 第26-33页 |
2.2.1 共生理论 | 第26-28页 |
2.2.2 产业耦合理论 | 第28-29页 |
2.2.3 协同理论 | 第29-30页 |
2.2.4 Stakelberg博弈模型 | 第30-33页 |
第三章 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及产业链发展状况分析 | 第33-45页 |
3.1 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历程 | 第33-38页 |
3.2 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链发展现状 | 第38-42页 |
3.2.1 研发设计 | 第38页 |
3.2.2 生产运输 | 第38-40页 |
3.2.3 建筑施工 | 第40页 |
3.2.4 产品运营 | 第40-41页 |
3.2.5 后期资源化处理 | 第41-42页 |
3.3 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5页 |
3.3.1 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均衡,未形成联动机制 | 第42页 |
3.3.2 纵向一体化滞后,交易成本大 | 第42-43页 |
3.3.3 产业链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 | 第43页 |
3.3.4 产业链部分环节构件产能过剩,市场调节度低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现代建筑产业链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5-59页 |
4.1 现代建筑产业链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7页 |
4.1.1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6页 |
4.1.2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47页 |
4.2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与思路 | 第47-49页 |
4.2.1 指标建立原则 | 第47-48页 |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48-49页 |
4.3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49-54页 |
4.3.1 指标体系内评价指标的初选 | 第49-50页 |
4.3.2 评价指标筛选与调整 | 第50-54页 |
4.4 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链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4-59页 |
4.4.1 产业链相关主体情况指标体系 | 第54-55页 |
4.4.2 产业链系统运行情况评价指标体系 | 第55-57页 |
4.4.3 产业链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现代建筑产业链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59-71页 |
5.1 现代建筑产业链稳定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9-66页 |
5.1.1 权重方法的选择 | 第59-61页 |
5.1.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61-65页 |
5.1.3 评价指标权重总排序 | 第65-66页 |
5.2 现代建筑产业链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66-71页 |
5.2.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 第66页 |
5.2.2 因素集与评价集的设定 | 第66-67页 |
5.2.3 不同类型指标隶属函数的确定方法 | 第67-68页 |
5.2.4 评价模型隶属矩阵的构建 | 第68-71页 |
第六章 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链稳定性评价分析 | 第71-95页 |
6.1 评价指标模糊评价向量的形成 | 第71-82页 |
6.1.1 定性指标模糊评价向量的形成 | 第71-73页 |
6.1.2 定量指标模糊评价向量的形成 | 第73-82页 |
6.2 各级指标评价结果计算 | 第82-88页 |
6.2.1 子准则层指标评价结果 | 第82-85页 |
6.2.2 准则层指标评价结果 | 第85-88页 |
6.3 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链稳定评价结果分析与对策建议 | 第88-95页 |
6.3.1 产业链稳定性评价结果基础分析 | 第88-89页 |
6.3.2 DPSIR模型下的产业链稳定性进一步分析 | 第89-91页 |
6.3.3 对策建议 | 第91-9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7.1 结论 | 第95-96页 |
7.2 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附录 | 第101-109页 |
作者简介 | 第10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