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4-17页 |
1.1.1 换热器表面污垢的危害 | 第14-15页 |
1.1.2 液固流化床换热器技术 | 第15-17页 |
1.2 流化床除垢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2.1 流化床除垢技术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2 流化床除垢技术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流态化固体颗粒特性实验 | 第24-40页 |
2.1 液固流态化固体颗粒运动理论背景及分析 | 第24-30页 |
2.1.1 球形固体颗粒随流体运动时的受力分析 | 第24-27页 |
2.1.2 流态化固体颗粒的终端速度 | 第27-29页 |
2.1.3 初始流态化速度 | 第29-30页 |
2.2 实验测定固体颗粒初始及终端流态化速度和对应压降 | 第30-39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30-31页 |
2.2.2 固体颗粒物理性质测量 | 第31-32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34-3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设计 | 第40-52页 |
3.1 换热器的热平衡计算 | 第41-45页 |
3.1.1 实验热源 | 第41-43页 |
3.1.2 总换热系数 | 第43-44页 |
3.1.3 流量计算 | 第44-45页 |
3.2 换热管和壳程部分的结构设计 | 第45-47页 |
3.3 局部分析 | 第47-50页 |
3.3.1 下管箱 | 第47-48页 |
3.3.2 分离器 | 第48-49页 |
3.3.3 下降管 | 第49页 |
3.3.4 混合喷口 | 第49-50页 |
3.4 其他细节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外循环流化床流动特性实验分析 | 第52-62页 |
4.1 实验理论模型 | 第52-54页 |
4.1.1 常规换热器阻力损失 | 第52-53页 |
4.1.2 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阻力损失 | 第53-54页 |
4.2 实验装置及设备 | 第54-55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56-60页 |
4.4.1 流态化固体颗粒质量引起的流动压降损失 | 第56-57页 |
4.4.2 管箱、反混喷口和分离器造成的流动压降损失 | 第57-58页 |
4.4.3 换热管束内流动压降损失 | 第58-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换热实验 | 第62-78页 |
5.1 实验理论模型 | 第62-64页 |
5.1.1 换热器传热校核计算的计算步骤 | 第62-64页 |
5.1.2 威尔逊图解法求管内对流换热系数 | 第64页 |
5.2 实验装置及仪器 | 第64-66页 |
5.3 洁净壁面常规换热实验 | 第66-69页 |
5.3.1 实验方法 | 第66-67页 |
5.3.2 实验数据及分析 | 第67-69页 |
5.4 洁净壁面流态化换热实验 | 第69-72页 |
5.4.1 实验方法 | 第69页 |
5.4.2 实验数据及分析 | 第69-72页 |
5.5 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总换热系数削弱因素 | 第72-74页 |
5.5.1 管程流体离开换热管后流经部件与外界的热量耗散 | 第72-73页 |
5.5.2 下降管的反混流动 | 第73页 |
5.5.3 固体颗粒循环热量传递 | 第73-74页 |
5.6 结垢工况流态化换热与常规换热 | 第74-76页 |
5.6.1 实验方法 | 第74-75页 |
5.6.2 实验数据及分析 | 第75-7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6.2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 第84-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100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