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各种类型园林论文

旅游者游憩行为对武功山森林公园山地草甸的影响及承载力研究

课题来源第2-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1 绪论第13-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6页
        1.3.1 研究目标第16页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6页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第16-20页
        1.4.1 技术路线第16-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20页
2 相关理论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0-37页
    2.1 绿色发展理论研究进展第20-24页
        2.1.1 绿色发展理论概述第20页
        2.1.2 国外绿色发展理论研究进展第20-22页
        2.1.3 国内绿色发展理论研究进展第22-24页
        2.1.4 小结第24页
    2.2 草甸覆盖度测算方法的研究进展第24-29页
        2.2.1 实地测量法第25页
        2.2.2 实地与遥感综合测量法第25-27页
        2.2.3 遥感估算法第27-28页
        2.2.4 小结第28-29页
    2.3 旅游者游憩行为及其对植被、空气、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第29-32页
        2.3.1 旅游者游憩行为研究第29页
        2.3.2 旅游者游憩行为对植被环境的影响研究第29-30页
        2.3.3 旅游者游憩行为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第30-31页
        2.3.4 旅游者游憩行为对水体的影响第31页
        2.3.5 旅游者游憩行为地质地貌和土壤的影响第31-32页
    2.4 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或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第32-37页
        2.4.1 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或旅游环境容量)文献分析第32-33页
        2.4.2 国外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第33-35页
        2.4.3 国内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第35-36页
        2.4.4 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评析第36-37页
3 研究区概况第37-44页
    3.1 研究区地域概况第37-38页
        3.1.1 地理位置第37页
        3.1.2 地质地貌特征第37-38页
        3.1.3 气候特征第38页
    3.2 研究区自然资源概况第38-42页
        3.2.1 植物资源特征第38-41页
        3.2.2 动物资源概况第41-42页
    3.3 研究区旅游概况第42-44页
        3.3.1 研究区旅游资源概况第42页
        3.3.2 研究区旅游资源开发概况第42-43页
        3.3.3 研究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第43-44页
4 研究区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第44-55页
    4.1 研究区旅游资源类型特征第44-49页
        4.1.1 地文景观类资源第44-45页
        4.1.2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第45页
        4.1.3 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第45-46页
        4.1.4 天象与气候景观类型旅游资源第46页
        4.1.5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第46-47页
        4.1.6 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第47页
        4.1.7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第47-48页
        4.1.8 旅游资源类型结构第48-49页
    4.2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第49页
    4.3 研究区旅游资源等级评价第49-51页
    4.4 研究区旅游资源的适宜性评价第51-53页
    4.5 研究区典型景观类型与评价第53-55页
5 研究区山地草甸覆盖度的动态分析第55-64页
    5.1 数据与方法第55-57页
        5.1.1 数据来源第55-56页
        5.1.2 植被覆盖度的研究方法第56-57页
        5.1.3 脆弱性分区方法第57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7-62页
        5.2.1 武功山植被类型分布第57-58页
        5.2.2 武功山山地草甸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第58-62页
        5.2.3 武功山山地草甸脆弱性分区及评价第62页
    5.3 本章小节第62-64页
6 研究区旅游者游憩行为特征分析第64-75页
    6.1 调研方法与数据来源第64页
    6.2 武功山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分析第64-65页
    6.3 研究区旅游者的地域空间结构特征分析第65-66页
    6.4 研究区旅游者的一般游憩行为分析第66-68页
        6.4.1 武功山旅游者的游憩动机第66页
        6.4.2 武功山旅游者的游憩活动偏好第66-67页
        6.4.3 研究区旅游者的游憩结伴方式第67-68页
    6.5 研究区旅游者对游憩环境的感知分析第68-74页
        6.5.1 山地游憩环境类型及因素第68-69页
        6.5.2 研究区旅游者对游憩环境的感知分析第69-74页
    6.6 本章小结第74-75页
7 旅游者游憩行为对武功山山地草甸环境因子的影响分析第75-98页
    7.1 旅游者踩踏干扰对武功山山地草甸植被的影响第75-89页
        7.1.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75-79页
        7.1.2 旅游者踩踏干扰对草甸群落结构的影响第79-87页
        7.1.3 草甸群落对踩踏干扰的响应分析第87-89页
    7.2 旅游者露营活动对武功山山地草甸环境的影响第89-92页
        7.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89-90页
        7.2.2 露营活动对草甸植被的影响第90-91页
        7.2.3 露营活动对草甸土壤的影响第91-92页
    7.3 旅游者步游对武功山山地草甸环境的影响第92-93页
        7.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92页
        7.3.2 步游对草甸环境的影响分析第92-93页
    7.4 旅游垃圾对武功山山地草甸环境的影响第93-96页
        7.4.1 武功山旅游垃圾概况第93-94页
        7.4.2 武功山旅游垃圾处理方式第94-95页
        7.4.3 武功山旅游垃圾对草甸环境的影响第95-96页
    7.5 本章小结第96-98页
8 武功山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第98-107页
    8.1 游憩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第98页
    8.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98-102页
        8.2.1 指标选取第98-100页
        8.2.2 计算模型构建第100页
        8.2.3 阈限确定第100-102页
    8.3 评价结果与分析第102-106页
        8.3.1 数据获取与处理第102-104页
        8.3.2 承载力综合评价第104页
        8.3.3 弹性力评价第104-105页
        8.3.4 支撑力评价第105页
        8.3.5 抵抗力评价第105-106页
    8.4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9 武功山森林公园环境管理策略第107-127页
    9.1 武功山森林公园山地草甸游憩机会谱构建第107-109页
        9.1.1 构建的必要性第107页
        9.1.2 游憩环境类型划分第107-108页
        9.1.3 游憩机会谱的构建第108-109页
        9.1.4 游憩承载量的控制第109页
    9.2 武功山垃圾治理第109-114页
        9.2.1 垃圾处理、垃圾管理及垃圾治理的概念辨析第109页
        9.2.2 武功山旅游垃圾产生的原因分析第109-111页
        9.2.3 武功山旅游垃圾治理对策第111-114页
    9.3 武功山山地草甸绿道建设第114-119页
        9.3.1 武功山山地草甸绿道建设的意义第114-117页
        9.3.2 武功山绿道建设的途径第117-119页
            9.3.2.1 绿道的生态建设途径第117页
            9.3.2.2 绿道的文化建设途径第117-118页
            9.3.2.3 绿道的服务建设途径第118页
            9.3.2.4 绿道的安全建设途径第118-119页
    9.4 武功山古树文化建设第119-122页
        9.4.1 古树及古树文化内涵第119页
        9.4.2 武功山景区古树分布调查第119-120页
        9.4.3 武功山古树文化生产第120-122页
    9.5 推进武功山山地草甸国家公园建设第122-126页
        9.5.1 国家公园的内涵第122-123页
        9.5.2 国外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第123页
        9.5.3 我国的国家公园实践第123-124页
        9.5.4 武功山建立山地草甸国家公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124-125页
        9.5.5 武功山建立山地草甸国家公园的途径第125-126页
    9.6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10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27-132页
    10.1 研究结论第127-130页
    10.2 创新之处第130页
    10.3 不足与展望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0页
附录1:武功山植物区系中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第140-142页
附录2:武功山景区承载量测算第142-149页
附录3:武功山旅游者游憩行为调查问卷(预调查)第149-152页
附录4:武功山旅游者游憩行为调查问卷(正式调查)第152-155页
附录5:社区访谈提纲第155-157页
作者简介第157-158页
致谢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CONSTANS-like基因Ghd2调控抗旱性和衰老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六氟双酚A对斑马鱼(Danio rerio)甲状腺轴及认知能力的干扰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