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人才的新需求 | 第9页 |
二、我国工程教育当下面临的挑战 | 第9-10页 |
三、“样式雷”世家的教育经验对现代工程教育的启示价值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样式雷”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二、工匠精神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页 |
三、“新工科”建设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6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第16页 |
一、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 第16页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第16页 |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第六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一、古典建筑 | 第17-18页 |
二、守望者 | 第18页 |
三、样式 | 第18-19页 |
第七节 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两百年的坚守:“样式雷”世家的概况及贡献 | 第21-31页 |
第一节 “样式雷”世家简介 | 第21-24页 |
第二节 “样式雷”世家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24-27页 |
一、勘察阶段 | 第24-25页 |
二、设计阶段 | 第25-26页 |
三、勘估阶段 | 第26页 |
四、施工阶段 | 第26-27页 |
第三节 “样式雷”世家的卓越贡献 | 第27-31页 |
一、存世建筑 | 第27-28页 |
二、珍贵图档 | 第28-29页 |
三、教育经验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八代人的传承:“样式雷”世家的教育经验 | 第31-48页 |
第一节 全面能力的培养 | 第31-37页 |
一、人文修养:“样式雷”的成长根基 | 第31-33页 |
二、工匠精神:“样式雷”的价值追求 | 第33-35页 |
三、管理统筹:“样式雷”的职业能力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实践操作的贯穿 | 第37-41页 |
一、优质的实习、实践场所 | 第38-39页 |
二、丰富的实习、实践内容 | 第39-40页 |
三、及时的实习、实践指导 | 第40-41页 |
第三节 诗人设计师的培育 | 第41-47页 |
一、诗性设计理念的树立 | 第42-44页 |
二、诗性设计原则的确定 | 第44-45页 |
三、诗性设计的交流传播 | 第45-47页 |
第四节 “样式雷”世家的教育经验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新时代的参考:“样式雷”世家对现代工程教育的启示 | 第48-55页 |
第一节 重视工程教育中的通识教育 | 第48-50页 |
一、通识教育培育工程师的人文修养 | 第48-49页 |
二、通识教育培育工程师的工匠精神 | 第49页 |
三、通识教育培育工程师的管理能力 | 第49-50页 |
第二节 从多维度提升工程教育中的实践课程 | 第50-52页 |
一、优化实践环境和实践课程分配 | 第50-51页 |
二、设置问题导向、案例解决型的实践课程 | 第51页 |
三、在现代工程教育中科学地引入学徒制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 | 第52-54页 |
一、批判地学习国外经验 | 第52-53页 |
二、从自身的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 | 第53页 |
三、有意识地提高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 第53-54页 |
第四节 避免“样式雷”世家的教育经验中的时代局限性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A:“样式雷”研究人员访谈 | 第60-62页 |
附录B:“紫禁城营造艺术展”工作人员访谈 | 第62-6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的情况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