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超高聚焦功率密度需求 | 第10页 |
1.2 激光技术发展历程 | 第10-14页 |
1.3 相干组束 | 第14-22页 |
1.3.1 组束方式选择 | 第14-16页 |
1.3.2 相干组束计划 | 第16-19页 |
1.3.3 相干组束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9-22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安排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飞秒脉冲相干组束的时频域理论研究 | 第23-35页 |
2.1 相干组束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23页 |
2.2 相干组束频谱相关物理量建模 | 第23-27页 |
2.3 谱相位分析 | 第27-34页 |
2.3.1 束内谱相位 | 第28-29页 |
2.3.2 束间谱相位差异 | 第29-32页 |
2.3.3 多束脉冲相干组束的谱相位控制需求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飞秒脉冲相干组束时空交叉物理量的理论研究 | 第35-43页 |
3.1 空间滤波器及色差 | 第35-36页 |
3.2 数值模拟参数 | 第36-37页 |
3.3 数值模拟结果 | 第37-41页 |
3.3.1 束内PTD对相干组束的影响 | 第37-39页 |
3.3.2 束间PTD差异对相干组束的影响 | 第39页 |
3.3.3 PTD对多束脉冲相干组束的影响 | 第39-41页 |
3.4 色差补偿方案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飞秒脉冲高精密时间同步的测量与控制技术研究 | 第43-64页 |
4.1 时间同步需求 | 第43-44页 |
4.2 时间同步技术发展概况 | 第44-47页 |
4.3 时间同步的核心思想 | 第47-51页 |
4.3.1 超短脉冲激光相干组束后的焦斑时空特性 | 第47-50页 |
4.3.2 控制思想 | 第50-51页 |
4.4 时间同步的实验研究 | 第51-63页 |
4.4.1 光谱干涉法 | 第52-54页 |
4.4.2 光学互相关法 | 第54-57页 |
4.4.3 电学能量干涉法 | 第57-60页 |
4.4.4 大范围高精度脉冲抖动锁定 | 第60-62页 |
4.4.5 相干组束聚焦 | 第62-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基于OPCPA技术的相干组束理论研究 | 第64-83页 |
5.1 OPCPA技术 | 第64-69页 |
5.1.1 OPCPA优点 | 第64-66页 |
5.1.2 光参量放大原理 | 第66-69页 |
5.2 数值模拟参数 | 第69-70页 |
5.2.1 参量放大晶体选择 | 第69-70页 |
5.2.2 泵浦光、信号光参数 | 第70页 |
5.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70-81页 |
5.3.1 输出能量稳定性分析 | 第70-71页 |
5.3.2 多模泵浦情况分析 | 第71-73页 |
5.3.3 信号光波前分析 | 第73-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4页 |
A. 崔勇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94-96页 |
B. 崔勇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 第96-97页 |
C. 崔勇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资助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