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发光材料概述 | 第12-13页 |
·铜(I)配合物发光材料 | 第13-20页 |
·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 | 第20-25页 |
·本文设计思路 | 第25-28页 |
第2章 宽带隙型金属配合物的研究 | 第28-44页 |
·研究背景 | 第28-29页 |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配体的合成 | 第30-31页 |
·配合物的合成 | 第31-32页 |
·测量手段与方法 | 第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43页 |
·配体的π* | 第32-33页 |
·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 第33-37页 |
·如何确认配体π*轨道对配合物LUMO 的影响 | 第37-41页 |
·器件性能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窄带隙型金属配合物的研究 | 第44-64页 |
·研究背景 | 第44-45页 |
·实验部分 | 第45-48页 |
·配体的合成 | 第46页 |
·配合物的合成 | 第46-47页 |
·计算方法及测量手段 | 第47-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62页 |
·[Cu(N-N)(P-P)]BF_4的几何结构 | 第48-53页 |
·[Cu(N-N)(P-P)]BF_4的电子吸收光谱及电子结构 | 第53-57页 |
·[Cu(N-N)(P-P)]BF_4的光致发光性质 | 第57-59页 |
·[Cu(BDPZ)(POP)]BF_4 和[Cu(BDPZ)(PPh_3)_2]BF_4的猝灭中心 | 第59-60页 |
·猝灭机理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4章 分子间作用力对金属配合物发光性质影响的研究 | 第64-82页 |
·研究背景 | 第64-65页 |
·实验部分 | 第65-68页 |
·配合物的合成 | 第66-67页 |
·测量方法 | 第67-6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8-80页 |
·[Cu(phen)(POP)]BF_4的转变循环 | 第68-72页 |
·PE-[Cu(phen)(POP)]BF_4的光物理性质分析 | 第72-75页 |
·PE-[Cu(phen)(POP)]BF_4的结构 | 第75-77页 |
·磷光增强现象的普遍性 | 第77-78页 |
·磷光增强现象的进一步确认 | 第78-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5章 短激发态寿命型金属配合物的研究 | 第82-100页 |
·研究背景 | 第82-83页 |
·实验部分 | 第83-86页 |
·配体与配合物 | 第83-85页 |
·测试方法与测试手段 | 第85-8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6-98页 |
·激发与发射饱和 | 第86-92页 |
·如何解决饱和激发和饱和发射 | 第92-96页 |
·如何解决饱和激发和饱和发射 | 第96-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6章 铁离子对水溶性稀土配合物发光性质影响的研究 | 第100-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0-101页 |
·实验部分 | 第101-102页 |
·配合物的合成 | 第102页 |
·测量手段及方法 | 第10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0页 |
·吸收光谱与光致发光光谱 | 第102-104页 |
·配合物对铁离子的光谱响应 | 第104-106页 |
·配合物对铁离子的选择性 | 第106-107页 |
·配合物对铁离子传感的机理 | 第107-108页 |
·配合物对氧气和温度的敏感度 | 第108-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5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125-128页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