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化感物质焦性没食子酸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抑藻效应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8页
    1.1 水污染现状第11-14页
        1.1.1 水体富营养化第11页
        1.1.2 蓝藻水华及其危害第11-12页
        1.1.3 水华的生态治理方法第12-14页
    1.2 化感作用第14-27页
        1.2.1 水生植物的化感效应第14-18页
        1.2.2 水生植物化感控藻方式及其特点第18-19页
        1.2.3 水生植物的化感抑藻机理第19-21页
        1.2.4 化感物质的有效作用模式第21-23页
        1.2.5 水生植物分泌的化感物质类型第23-26页
        1.2.6 化感物质的生态安全性评价第26-27页
    1.3 缓释微球化技术第27-34页
        1.3.1 缓释微球化技术的特点第27-28页
        1.3.2 目前常用的缓释微球制备技术第28-29页
        1.3.3 缓释微球制备技术的影响因素第29-32页
        1.3.4 植物源活性物质缓释微球的制备现状第32-34页
    1.4 化感物质缓释微球的应用前景第34-35页
        1.4.1 化感缓释微球的应用前景第34页
        1.4.2 化感缓释抑藻剂开发的可行性第34-35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思路第35-38页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5-36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36-37页
        1.5.3 研究技术路线第37-38页
第二章 焦性没食子酸缓释微球的制备第38-64页
    2.1 引言第38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8-43页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38-40页
        2.2.2 实验方法第40-43页
    2.3 焦性没食子酸缓释微球的性能及形态表征第43-46页
        2.3.1 Folin-Ciocalte法测总酚第43-44页
        2.3.2 焦性没食子酸缓释微球负载率与包埋率的测定第44-45页
        2.3.3 焦性没食子酸缓释微球的形态表征第45页
        2.3.4 焦性没食子酸缓释微球释放性能测试方法第45-46页
        2.3.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第46页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6-63页
        2.4.1 海藻酸钠(SA)最佳浓度的确定第46-49页
        2.4.2 芯壁溶液体积比例的确定第49-50页
        2.4.3 氯化钙最佳浓度的确定第50-52页
        2.4.4 壳聚糖最佳浓度的确定第52-53页
        2.4.5 正交试验结果第53-54页
        2.4.6 焦性没食子酸缓释微球制备顺序的确定第54-55页
        2.4.7 固定液最佳pH值的确定第55-58页
        2.4.8 微球最佳粒径的确定第58-59页
        2.4.9 固定化最佳时间的确定第59-61页
        2.4.10 焦性没食子酸缓释微球的形态表征第61-62页
        2.4.11 焦性没食子酸缓释微球的释放性能测试第62-63页
    2.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三章 焦性没食子酸缓释微球的抑藻效果及藻细胞的生理响应研究第64-73页
    3.1 引言第64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64-67页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64-65页
        3.2.2 实验设计第65-66页
        3.2.3 实验方法第66-67页
        3.2.4 数据统计分析第67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7-72页
        3.3.1 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第67-69页
        3.3.2 对藻细胞内活性氧水平(ROS)的影响第69页
        3.3.3 对藻细胞内酯酶活性(FDA)的影响第69-70页
        3.3.4 对藻细胞膜完整性(PI)的影响第70-71页
        3.3.5 对藻细胞光合作用(fv/fm)的影响第71-72页
    3.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四章 焦性没食子酸缓释微球使用条件的优化第73-78页
    4.1 引言第73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73-75页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73-74页
        4.2.2 实验方法第74页
        4.2.3 数据统计分析第74-75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5-77页
        4.3.1 藻细胞初始密度对焦性没食子酸缓释微球使用效果的影响第75-76页
        4.3.2 光照强度对焦性没食子酸缓释微球使用效果的影响第76-77页
    4.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5.1 研究结论第78-79页
    5.2 研究创新点第79页
    5.3 研究展望第79-80页
致谢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数据挖掘算法的肠道菌群识别研究--以糖尿病数据为例
下一篇:哺乳动物硒蛋白TrxR1在大肠杆菌中的活性表达优化与高效分离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