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2 SUMO化修饰过程概述 | 第12-16页 |
1.2.1 SUMO化修饰过程 | 第12-13页 |
1.2.2 SUMO分子 | 第13-14页 |
1.2.3 SUMO特异性蛋白酶 | 第14-15页 |
1.2.4 E1激活酶 | 第15页 |
1.2.5 E2结合酶 | 第15页 |
1.2.6 E3连接酶 | 第15-16页 |
1.2.7 类SUMO结构域蛋白 | 第16页 |
1.2.8 SUMO链结合蛋白 | 第16页 |
1.3 SUMO化底物及其鉴定 | 第16-18页 |
1.3.1 SUMO化底物蛋白概述 | 第16-17页 |
1.3.2 底物选择机制 | 第17页 |
1.3.3 底物预测及鉴定的主要方法 | 第17-18页 |
1.4 大豆SUMO化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2.1.1 菌株及质粒 | 第20页 |
2.1.2 植物材料 | 第20页 |
2.1.3 工具酶、试剂及试剂盒 | 第20-21页 |
2.1.4 常用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 第21-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35页 |
2.2.1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2.2 植物培养及胁迫处理 | 第23-24页 |
2.2.3 胁迫处理前、后的转录水平分析 | 第24-25页 |
2.2.4 抗AtSUMO1抗体在大豆中的有效性检测 | 第25-29页 |
2.2.5 胁迫处理下SUMO结合物检测 | 第29-30页 |
2.2.6 in silico预测大豆SUMO化底物 | 第30页 |
2.2.7 构建大豆SUMO化底物体外验证系统 | 第30-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57页 |
3.1 大豆SUMO系统成员的确定 | 第35-42页 |
3.1.1 大豆SUMO及类SUMO蛋白家族 | 第35页 |
3.1.2 SUMO特异性蛋白酶 | 第35-38页 |
3.1.3SUMO激活酶E1和结合酶E2 | 第38-40页 |
3.1.4SUMO连接酶E3 | 第40-42页 |
3.1.5 SUMO链结合蛋白 | 第42页 |
3.2 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 第42-44页 |
3.3 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44-45页 |
3.4 胁迫处理前、后的转录水平分析 | 第45-46页 |
3.4.1 盐胁迫下SUMO系统成员转录水平分析 | 第45-46页 |
3.4.2 高温胁迫下SUMO系统成员转录水平分析 | 第46页 |
3.4.3 ABA胁迫下SUMO系统成员转录水平分析 | 第46页 |
3.5 非生物胁迫下大豆根系SUMO结合物水平分析 | 第46-48页 |
3.5.1 抗AtSUMO1抗体在大豆中的有效性检测 | 第46-47页 |
3.5.2 盐、高温和ABA处理下大豆SUMO结合物动态变化分析 | 第47-48页 |
3.6 大豆SUMO化底物insilico预测 | 第48-50页 |
3.7 底物的体外SUMO化验证 | 第50-57页 |
3.7.1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第50-53页 |
3.7.2 SUMO化修饰系统各载体蛋白表达检测 | 第53-55页 |
3.7.3 SUMO化修饰系统三质粒共转化子PCR检测 | 第55-56页 |
3.7.4 GmMLP423蛋白的体外SUMO化修饰鉴定 | 第56-57页 |
4 讨论 | 第57-61页 |
4.1 SUMO分子响应非生物胁迫机理 | 第57-58页 |
4.2 SUMO激活酶E1响应非生物胁迫机理 | 第58页 |
4.3 SUMO结合酶E2响应非生物胁迫机理 | 第58页 |
4.4 SUMO连接酶E3响应非生物胁迫机理 | 第58-59页 |
4.5 SUMO特异性蛋白酶响应非生物胁机理 | 第59页 |
4.6 大豆SUMO化底物可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 | 第59-60页 |
4.7 大豆SUMO化底物体外验证系统 | 第60-61页 |
5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附录 | 第70-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