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20-39页 |
1.1 菘蓝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1.1.1 菘蓝简介 | 第20-21页 |
1.1.2 菘蓝根(板蓝根)的主要活性成分 | 第21页 |
1.1.3 菘蓝根(板蓝根)的主要药理活性 | 第21-24页 |
1.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产次生代谢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3 植物毛状根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 第26-31页 |
1.3.1 毛状根的体外诱导及特性 | 第26-28页 |
1.3.2 毛状根在生产次生代谢活性成分方面的应用 | 第28-29页 |
1.3.3 毛状根在阐明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路径方面的应用 | 第29页 |
1.3.4 毛状根在生物转化方面的应用 | 第29-30页 |
1.3.5 毛状根在生产重组蛋白方面的应用 | 第30页 |
1.3.6 毛状根在分子育种方面的应用 | 第30-31页 |
1.3.7 毛状根在植物修复方面的应用 | 第31页 |
1.4 诱导子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代谢调控研究进展 | 第31-34页 |
1.4.1 诱导子的定义和分类 | 第32-33页 |
1.4.2 诱导子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代谢调控机制 | 第33-34页 |
1.4.3 诱导子调控作用的特点 | 第34页 |
1.5 诱导子对毛状根中次生代谢活性成分的代谢调控研究进展 | 第34-35页 |
1.6 菘蓝毛状根培养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35-36页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6-38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38-39页 |
2 菘蓝根中主要生物碱和黄酮类活性成分的LC-MS/MS分析检测 | 第39-51页 |
2.1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39-41页 |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41-42页 |
2.2.1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 第41页 |
2.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41页 |
2.2.3 LC-MS/MS分析检测 | 第41页 |
2.2.4 方法学考察 | 第41-42页 |
2.2.5 数理统计分析 | 第4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0页 |
2.3.1 LC-MS/MS分析检测菘蓝根中生物碱和黄酮类活性成分方法的建立 | 第42-47页 |
2.3.2 方法学验证 | 第47-48页 |
2.3.3 样品溶液的LC-MS/MS分析检测 | 第48-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3 高产生物碱和黄酮类活性成分的菘蓝毛状根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51-79页 |
3.1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52页 |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52-59页 |
3.2.1 培养基的配制 | 第52-53页 |
3.2.2 培养菘蓝无菌苗 | 第53页 |
3.2.3 体外诱导菘蓝毛状根 | 第53-54页 |
3.2.4 高产生物碱和黄酮类活性成分的毛状根株系筛选 | 第54页 |
3.2.5 毛状根株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54-55页 |
3.2.6 高产生物碱类活性成分的菘蓝毛状根株系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55-57页 |
3.2.7 高产黄酮类活性成分的菘蓝毛状根株系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57-58页 |
3.2.8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58-59页 |
3.2.9 LC-MS/MS分析检测 | 第59页 |
3.2.10 数理统计分析 | 第5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9-77页 |
3.3.1 菘蓝毛状根体外诱导转化体系的优化和建立 | 第59-63页 |
3.3.2 筛选高产生物碱和黄酮类活性成分的菘蓝毛状根株系 | 第63-65页 |
3.3.3 菘蓝毛状根的PCR分子鉴定 | 第65-66页 |
3.3.4 高产生物碱类活性成分的菘蓝毛状根培养体系的优化和建立 | 第66-70页 |
3.3.5 高产黄酮类活性成分的菘蓝毛状根培养体系的优化和建立 | 第70-74页 |
3.3.6 菘蓝毛状根中生物碱和黄酮类活性成分的LC-MS/MS分析检测 | 第74-76页 |
3.3.7 菘蓝毛状根培养体系的优势 | 第76-7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4 外源植物信号分子对菘蓝毛状根中生物碱和黄酮的诱导增量和代谢调控研究 | 第79-100页 |
4.1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80-81页 |
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81-86页 |
4.2.1 菘蓝毛状根的培养 | 第81页 |
4.2.2 诱导子的制备 | 第81页 |
4.2.3 菘蓝毛状根的诱导处理过程 | 第81-83页 |
4.2.4 菘蓝毛状根总RNA提取和cDNA制备 | 第83-84页 |
4.2.5 qRT-PCR分析 | 第84-85页 |
4.2.6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85页 |
4.2.7 LC-MS/MS分析检测 | 第85页 |
4.2.8 数理统计分析 | 第85-8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6-99页 |
4.3.1 不同外源信号分子对菘蓝毛状根中生物碱和黄酮诱导增量效果比较 | 第86-88页 |
4.3.2 外源信号分子对菘蓝毛状根中生物碱和黄酮诱导增量条件的优化 | 第88-91页 |
4.3.3 最适诱导处理对菘蓝毛状根中生物碱和黄酮单体成分的诱导效果 | 第91-94页 |
4.3.4 外源信号分子对菘蓝毛状根中相关生物合成酶基因的转录表达调控 | 第94-9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5 紫外辐射对菘蓝毛状根中生物碱和黄酮的诱导增量和代谢调控研究 | 第100-118页 |
5.1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101页 |
5.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101-103页 |
5.2.1 菘蓝毛状根的培养 | 第101页 |
5.2.2 菘蓝毛状根的UV辐射处理过程 | 第101-102页 |
5.2.3 菘蓝毛状根总RNA提取和cDNA制备 | 第102页 |
5.2.4 qRT-PCR分析 | 第102页 |
5.2.5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102页 |
5.2.6 LC-MS/MS分析检测 | 第102页 |
5.2.7 菘蓝毛状根中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102页 |
5.2.8 菘蓝毛状根粗提物的抗氧化活性 | 第102-103页 |
5.2.9 数理统计分析 | 第10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16页 |
5.3.1 不同UV辐射对菘蓝毛状根中生物碱和黄酮诱导增量条件的优化 | 第103-106页 |
5.3.2 最适UV-B处理对菘蓝毛状根中生物碱和黄酮单体成分的诱导效果 | 第106-110页 |
5.3.3 UV-B对菘蓝毛状根中相关生物合成酶基因的转录表达调控 | 第110-113页 |
5.3.4 菘蓝毛状根对UV-B诱导的ROS氧化应激防御响应 | 第113-11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6 固定化食用曲霉对菘蓝毛状根中生物碱和黄酮的诱导增量和代谢调控研究 | 第118-136页 |
6.1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119页 |
6.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119-122页 |
6.2.1 菘蓝毛状根的培养 | 第119页 |
6.2.2 食用曲霉的来源 | 第119页 |
6.2.3 固定化曲霉孢子的制备过程 | 第119-120页 |
6.2.4 固定化食用曲霉对菘蓝毛状根的诱导处理过程 | 第120-121页 |
6.2.5 菘蓝毛状根总RNA提取和cDNA制备 | 第121页 |
6.2.6 qRT-PCR分析 | 第121页 |
6.2.7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121页 |
6.2.8 LC-MS/MS分析检测 | 第121页 |
6.2.9 菘蓝毛状根中内源信号分子的测定 | 第121-122页 |
6.2.10 数理统计分析 | 第12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22-134页 |
6.3.1 不同固定化食用曲霉对菘蓝毛状根中生物碱和黄酮诱导增量效果比较 | 第122-123页 |
6.3.2 固定化黑曲霉对菘蓝毛状根中生物碱和黄酮诱导增量条件的优化 | 第123-126页 |
6.3.3 最适固定化黑曲霉处理对菘蓝毛状根中生物碱和黄酮单体成分的诱导效果 | 第126-129页 |
6.3.4 固定化黑曲霉对菘蓝毛状根中内源信号分子累积的影响 | 第129-131页 |
6.3.5 固定化黑曲霉对菘蓝毛状根中相关生物合成酶基因的转录表达调控 | 第131-133页 |
6.3.6 固定化黑曲霉孢子菌球的重复使用性 | 第133-13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结论 | 第136-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0-162页 |
致谢 | 第162-164页 |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第164-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