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诊断学论文--实验室诊断论文--微生物学检验论文

细菌识别物质的筛选及其在致病细菌检测和药敏试验中的应用

摘要第9-13页
ABSTRACT第13-17页
第1部分 绪论第20-50页
    第1章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20-50页
        1.1 选题意义第20-22页
        1.2 致病细菌检测研究现状第22-34页
            1.2.1 传统培养技术第22-23页
            1.2.2 分子生物学技术第23-24页
            1.2.3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第24-26页
            1.2.4 基于分子识别模式的致病细菌检测第26-34页
        1.3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研究现状第34-39页
            1.3.1 传统培养方法第34-36页
            1.3.2 基于细菌遗传物质的PCR方法第36-37页
            1.3.3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第37页
            1.3.4 微流控第37-38页
            1.3.5 荧光分析法第38-39页
            1.3.6 电化学分析法第39页
        1.4 噬菌体第39-48页
            1.4.1 噬菌体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第40-42页
            1.4.2 噬菌体在致病细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中的应用第42-48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48-50页
第2部分 致病细菌识别物质的筛选第50-70页
    第2章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1的分离第50-58页
        2.1 前言第50页
        2.2 材料与设备第50-52页
            2.2.1 主要材料第50-51页
            2.2.2 主要设备第51页
            2.2.3 主要溶液配制第51-52页
        2.3 实验方法第52-53页
            2.3.1 铜绿假单胞菌的培养第52页
            2.3.2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1的分离第52页
            2.3.3 噬菌体PAP1混悬液的制备与纯化第52页
            2.3.4 噬菌体PAP1滴度测定第52-53页
            2.3.5 噬菌体PAP1的形态学观察第53页
            2.3.6 噬菌体PAP1的最佳感染复数第53页
            2.3.7 噬菌体PAP1的一步生长曲线的绘制第53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53-56页
            2.4.1 噬菌体PAP1的分离第53-54页
            2.4.2 噬菌体PAP1的电镜形态第54页
            2.4.3 噬菌体PAP1的最佳感染复数第54-55页
            2.4.4 噬菌体PAP1的一步生长曲线第55-56页
        2.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3章 噬菌体尾丝蛋白P069的表达纯化第58-70页
        3.1 前言第58页
        3.2 材料与设备第58-60页
            3.2.1 主要材料第58-59页
            3.2.2 主要设备第59页
            3.2.3 主要溶液配制第59-60页
        3.3 实验方法第60-65页
            3.3.1 P069基因提取第60-61页
            3.3.2 pET-21a质粒DNA的提取第61-62页
            3.3.3 P069基因的PCR扩增第62页
            3.3.4 P069基因重组载体构建第62-63页
            3.3.5 感受态转化及阳性克隆筛选第63页
            3.3.6 P069小量表达与鉴定第63-64页
            3.3.7 P069大量表达第64页
            3.3.8 包涵体蛋白纯化第64页
            3.3.9 包涵体蛋白复性第64-65页
            3.3.10 复性蛋白纯化第65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65-69页
            3.4.1 尾丝蛋白P069第65页
            3.4.2 重组载体的构建第65-66页
            3.4.3 P069小量表达第66页
            3.4.4 P069大量表达第66-68页
            3.4.5 P069蛋白复性第68页
            3.4.6 P069蛋白纯化第68-69页
        3.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3部分 致病细菌检测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第70-130页
    第4章 基于噬菌体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的生物发光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第70-88页
        4.1 前言第70-72页
        4.2 材料与设备第72-73页
            4.2.1 主要材料第72-73页
            4.2.2 主要设备第73页
            4.2.3 主要溶液配制第73页
        4.3 实验方法第73-76页
            4.3.1 铜绿假单胞菌菌液的准备第73-74页
            4.3.2 高滴度的噬菌体PAP1的制备第74页
            4.3.3 FITC标记噬菌体PAP1第74-75页
            4.3.4 荧光染色铜绿假单胞菌的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第75页
            4.3.5 噬菌体PAP1功能化甲苯磺基磁珠第75页
            4.3.6 铜绿假单胞菌检测第75-76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76-86页
            4.4.1 噬菌体PAP1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第76页
            4.4.2 原理第76-78页
            4.4.3 噬菌体PAP1功能化的甲苯磺基磁珠第78-80页
            4.4.4 检测条件优化第80-82页
            4.4.5 标准曲线的制定第82页
            4.4.6 特异性分析第82-83页
            4.4.7 不同营养条件影响考察第83-85页
            4.4.8 实际样品检测第85-86页
        4.5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5章 基于铜绿假单胞菌活力鉴别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第88-100页
        5.1 前言第88-90页
        5.2 材料与设备第90-92页
            5.2.1 主要材料第90-91页
            5.2.2 主要设备第91页
            5.2.3 主要溶液配制第91-92页
        5.3 实验方法第92页
            5.3.1 铜绿假单胞菌培养第92页
            5.3.2 裂解时间测定第92页
            5.3.3 铜绿假单胞菌含量测定第92页
            5.3.4 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第92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92-98页
            5.4.1 基于铜绿假单胞菌活力鉴别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原理第92-94页
            5.4.2 裂解时间第94-95页
            5.4.3 铜绿假单胞菌检测第95-96页
            5.4.4 药敏试验第96-98页
        5.5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6章 基于噬菌体尾丝蛋白识别的铜绿假单胞菌检测第100-114页
        6.1 前言第100页
        6.2 材料与设备第100-102页
            6.2.1 主要材料第100-101页
            6.2.2 主要设备第101页
            6.2.3 主要溶液配制第101-102页
        6.3 实验方法第102-104页
            6.3.1 细菌培养第102页
            6.3.2 TRITC标记尾丝蛋白P069第102页
            6.3.3 P069功能化磁性颗粒第102页
            6.3.4 荧光染色成像第102-103页
            6.3.5 P069的特异性检测第103页
            6.3.6 双位点识别荧光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第103页
            6.3.7 单位点识别测铜绿假单胞菌第103-104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104-112页
            6.4.1 尾丝蛋白P069的结合能力第104页
            6.4.2 尾丝蛋白P069的裂解活性第104-105页
            6.4.3 尾丝蛋白P069的特异性第105-107页
            6.4.4 荧光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第107-109页
            6.4.5 生物发光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第109-112页
            6.4.6 实际样品检测第112页
        6.5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第7章 基于IgG和替考拉宁识别的夹心荧光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药敏试验第114-130页
        7.1 前言第114-117页
        7.2 材料与设备第117-119页
            7.2.1 主要材料第117-118页
            7.2.2 主要设备第118页
            7.2.3 主要溶液配制第118-119页
        7.3 实验方法第119-121页
            7.3.1 细菌培养第119页
            7.3.2 FITC标记替考拉宁第119-120页
            7.3.3 荧光染色成像第120页
            7.3.4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第120页
            7.3.5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第120-121页
        7.4 结果与讨论第121-127页
            7.4.1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原理第121-122页
            7.4.2 检测条件优化第122-123页
            7.4.3 标准曲线的制定第123页
            7.4.4 特异性第123-124页
            7.4.5 实际样品检测第124-125页
            7.4.6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第125-127页
        7.5 本章小结第127-130页
第4部分 总结与展望第130-136页
    第8章 总结与展望第130-136页
        8.1 全文总结第130-133页
        8.2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133页
        8.3 展望第133-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54页
致谢第154-156页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第156-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温胁迫白灵菇原基形成过程中DNA甲基化变异及调控基因研究
下一篇:菘蓝毛状根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主要成分的诱导调控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