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6页 |
1.1.1 有机颗粒物的基本特征 | 第9-10页 |
1.1.2 有机颗粒物的环境影响 | 第10-12页 |
1.1.3 有机颗粒物的来源 | 第12-14页 |
1.1.4 煤燃烧有机颗粒物排放及控制现状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5页 |
1.2.1 有机颗粒物测量仪器及方法 | 第16-22页 |
1.2.2 煤燃烧有机颗粒物排放特征研究 | 第22-23页 |
1.2.3 有机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 | 第23-25页 |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有机颗粒物在线测量系统及其在煤燃烧体系的应用 | 第28-51页 |
2.1 颗粒物有机化学组分在线测量系统研制 | 第28-37页 |
2.1.1 整体设计 | 第28-31页 |
2.1.2 有机物收集热脱附一体化装置设计 | 第31-34页 |
2.1.3 电路及软件控制系统设计 | 第34-36页 |
2.1.4 运行模式 | 第36-37页 |
2.2 颗粒物在线测量系统 | 第37-40页 |
2.3 颗粒物测量系统在煤燃烧测试体系中的应用 | 第40-50页 |
2.3.1 稀释采样方法 | 第40-41页 |
2.3.2 测量仪器的标定 | 第41-45页 |
2.3.3 ACSM用于测量民用煤燃烧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45-49页 |
2.3.4 AMS测量煤燃烧时的应用方法 | 第49-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3章 民用煤燃烧有机颗粒物排放特征研究 | 第51-66页 |
3.1 民用煤燃烧系统及测试用煤 | 第51-54页 |
3.1.1 民用煤燃烧系统及测试方法 | 第51-52页 |
3.1.2 实验用煤及煤燃烧实验方法 | 第52-54页 |
3.2 民用煤颗粒物阶段性排放特征 | 第54-58页 |
3.3 有机颗粒物组成特征 | 第58-60页 |
3.3.1 多环芳烃及有机物氧化性特征 | 第58-60页 |
3.3.2 硅氧烷组分排放特征 | 第60页 |
3.4 加煤过程有机颗粒物排放特征 | 第60-62页 |
3.5 民用煤有机颗粒物阶段性排放特征的讨论和应用 | 第62-6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工业煤燃烧有机颗粒物排放特征研究 | 第66-81页 |
4.1 管式炉煤燃烧实验系统及测试用煤 | 第66-68页 |
4.1.1 管式炉煤燃烧实验系统及测试方法 | 第66-67页 |
4.1.2 测试用煤及煤燃烧实验方法 | 第67-68页 |
4.2 不同燃烧条件对有机颗粒物排放特征的影响 | 第68-77页 |
4.2.1 燃烧温度对有机颗粒物的影响 | 第70-73页 |
4.2.2 燃烧气体流量对有机颗粒物的影响 | 第73-75页 |
4.2.3 燃烧压强对有机颗粒物的影响 | 第75-77页 |
4.3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下有机颗粒物排放特征 | 第77-80页 |
4.3.1 管式炉煤粉燃烧 | 第77-79页 |
4.3.2 民用煤燃烧 | 第79-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5章 煤燃烧排放硅氧烷的特征及其对源解析的影响 | 第81-97页 |
5.1 环境大气中硅氧烷的特征 | 第81-86页 |
5.1.1 硅氧烷的特点和用途 | 第81页 |
5.1.2 典型硅氧烷材料组分分析 | 第81-84页 |
5.1.3 硅氧烷材料对颗粒测量的影响 | 第84-85页 |
5.1.4 环境大气中的硅氧烷 | 第85-86页 |
5.2 煤燃烧体系中硅氧烷的鉴定及排放特征 | 第86-93页 |
5.2.1 民用煤燃烧 | 第86-89页 |
5.2.2 煤粉燃烧 | 第89-92页 |
5.2.3 其他燃烧情况 | 第92-93页 |
5.3 燃烧中硅氧烷的可能形成机制 | 第93-94页 |
5.4 有机颗粒物来源解析的改进方法 | 第94-9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第97-99页 |
6.1 结论 | 第97-98页 |
6.2 建议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