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煤燃烧有机颗粒物的在线测量及特征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28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6页
        1.1.1 有机颗粒物的基本特征第9-10页
        1.1.2 有机颗粒物的环境影响第10-12页
        1.1.3 有机颗粒物的来源第12-14页
        1.1.4 煤燃烧有机颗粒物排放及控制现状第14-16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25页
        1.2.1 有机颗粒物测量仪器及方法第16-22页
        1.2.2 煤燃烧有机颗粒物排放特征研究第22-23页
        1.2.3 有机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第23-25页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5-28页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5-26页
        1.3.2 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2章 有机颗粒物在线测量系统及其在煤燃烧体系的应用第28-51页
    2.1 颗粒物有机化学组分在线测量系统研制第28-37页
        2.1.1 整体设计第28-31页
        2.1.2 有机物收集热脱附一体化装置设计第31-34页
        2.1.3 电路及软件控制系统设计第34-36页
        2.1.4 运行模式第36-37页
    2.2 颗粒物在线测量系统第37-40页
    2.3 颗粒物测量系统在煤燃烧测试体系中的应用第40-50页
        2.3.1 稀释采样方法第40-41页
        2.3.2 测量仪器的标定第41-45页
        2.3.3 ACSM用于测量民用煤燃烧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第45-49页
        2.3.4 AMS测量煤燃烧时的应用方法第49-50页
    2.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3章 民用煤燃烧有机颗粒物排放特征研究第51-66页
    3.1 民用煤燃烧系统及测试用煤第51-54页
        3.1.1 民用煤燃烧系统及测试方法第51-52页
        3.1.2 实验用煤及煤燃烧实验方法第52-54页
    3.2 民用煤颗粒物阶段性排放特征第54-58页
    3.3 有机颗粒物组成特征第58-60页
        3.3.1 多环芳烃及有机物氧化性特征第58-60页
        3.3.2 硅氧烷组分排放特征第60页
    3.4 加煤过程有机颗粒物排放特征第60-62页
    3.5 民用煤有机颗粒物阶段性排放特征的讨论和应用第62-65页
    3.6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4章 工业煤燃烧有机颗粒物排放特征研究第66-81页
    4.1 管式炉煤燃烧实验系统及测试用煤第66-68页
        4.1.1 管式炉煤燃烧实验系统及测试方法第66-67页
        4.1.2 测试用煤及煤燃烧实验方法第67-68页
    4.2 不同燃烧条件对有机颗粒物排放特征的影响第68-77页
        4.2.1 燃烧温度对有机颗粒物的影响第70-73页
        4.2.2 燃烧气体流量对有机颗粒物的影响第73-75页
        4.2.3 燃烧压强对有机颗粒物的影响第75-77页
    4.3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下有机颗粒物排放特征第77-80页
        4.3.1 管式炉煤粉燃烧第77-79页
        4.3.2 民用煤燃烧第79-80页
    4.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5章 煤燃烧排放硅氧烷的特征及其对源解析的影响第81-97页
    5.1 环境大气中硅氧烷的特征第81-86页
        5.1.1 硅氧烷的特点和用途第81页
        5.1.2 典型硅氧烷材料组分分析第81-84页
        5.1.3 硅氧烷材料对颗粒测量的影响第84-85页
        5.1.4 环境大气中的硅氧烷第85-86页
    5.2 煤燃烧体系中硅氧烷的鉴定及排放特征第86-93页
        5.2.1 民用煤燃烧第86-89页
        5.2.2 煤粉燃烧第89-92页
        5.2.3 其他燃烧情况第92-93页
    5.3 燃烧中硅氧烷的可能形成机制第93-94页
    5.4 有机颗粒物来源解析的改进方法第94-96页
    5.5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6章 结论和建议第97-99页
    6.1 结论第97-98页
    6.2 建议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11页
致谢第111-113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产纤维素酶芽孢杆菌157的筛选、特性分析及对玉米秸秆-豆粕混合固态发酵降解功能的研究
下一篇:连续制备的多花黄精多糖的理化性质及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