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乌托邦影视作品中“机械人”身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导论 | 第8-13页 |
1.1 反乌托邦影视作品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8-9页 |
1.2 机械人题材的科幻影视作品发展流变 | 第9-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 两个观念系统的机械人身份划分 | 第13-18页 |
2.1 人工智能:硅基属性的机械人 | 第13-14页 |
2.2 “赛博格”:碳基属性的机械人 | 第14-16页 |
2.3 “我是谁”:机械人的身份困惑 | 第16-18页 |
3. 身份问题的产生:认同关系的存在 | 第18-23页 |
3.1 自然人对机械人的认同 | 第18-20页 |
3.2 机械人对自然人的认同 | 第20-23页 |
3.2.1 人工智能对自然人的认同 | 第20-21页 |
3.2.2 赛博格对自然人的认同 | 第21-23页 |
4. 人工智能的身份隐喻 | 第23-28页 |
4.1 造物主情结 | 第23页 |
4.2 主体意识与身份诉求——肉身渴望 | 第23-25页 |
4.3 双重身份与身份僭越 | 第25-28页 |
5. 赛博格的“自我”忧虑 | 第28-32页 |
5.1 碎片化的身体——机身恐慌 | 第28-29页 |
5.2 内化的身份诉求 | 第29-32页 |
6. “超褶子”:人工智能、赛博格与自然人之后 | 第32-35页 |
6.1 互为镜像 | 第32页 |
6.2 双生 | 第32-33页 |
6.3 三位一体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附录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