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1章 导论 | 第21-32页 |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 第21-2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1-23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2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25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9-32页 |
1.4.1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29-30页 |
1.4.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30-32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综述 | 第32-50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32-38页 |
2.1.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32-36页 |
2.1.2 基本理论 | 第36-38页 |
2.2 研究综述 | 第38-46页 |
2.2.1 雾霾污染与产业结构的相关研究 | 第38-40页 |
2.2.2 雾霾污染与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 第40-42页 |
2.2.3 雾霾污染与产业结构、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 第42-43页 |
2.2.4 京津冀雾霾污染与产业结构、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 第43页 |
2.2.5 空间效应及产业空间的相关研究 | 第43-46页 |
2.2.6 文献评述 | 第46页 |
2.3 雾霾污染与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的作用机理 | 第46-50页 |
第3章 京津冀雾霾污染、产业结构、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 第50-78页 |
3.1 京津冀概况 | 第50-52页 |
3.2 京津冀雾霾污染的现状分析 | 第52-58页 |
3.2.1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 第52-53页 |
3.2.2 空气质量指数(AQI)和PM10 状况 | 第53-56页 |
3.2.3 雾霾污染空间分布状况 | 第56-57页 |
3.2.4 “三废”污染物排放状况 | 第57-58页 |
3.3 京津冀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 第58-68页 |
3.3.1 三大产业比重 | 第58-59页 |
3.3.2 各行业区位商 | 第59-62页 |
3.3.3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 第62-63页 |
3.3.4 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变化 | 第63-68页 |
3.4 京津冀城镇化的现状分析 | 第68-70页 |
3.4.1 城镇化水平 | 第68-69页 |
3.4.2 城镇化质量水平 | 第69-70页 |
3.5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联系现状分析 | 第70-76页 |
3.5.1 经济联系强度 | 第70-73页 |
3.5.2 交通网络的空间分布状况 | 第73-7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4章 京津冀雾霾污染与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78-101页 |
4.1 空间计量模型及空间效应释义 | 第78-81页 |
4.1.1 空间计量模型 | 第79-80页 |
4.1.2 空间效应及释义 | 第80-81页 |
4.2 京津冀雾霾污染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 第81-86页 |
4.2.1 京津冀地区PM2.5数据来源 | 第81页 |
4.2.2 空间权重矩阵的选择 | 第81-82页 |
4.2.3 莫兰指数分析 | 第82-86页 |
4.3 空间面板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第86-89页 |
4.4 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结果 | 第89-100页 |
4.4.1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第89-95页 |
4.4.2 模型的各种效应分析 | 第95-98页 |
4.4.3 模型的补充 | 第98-10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5章 我国三大城市群雾霾污染与产业结构、城镇化的空间效应比较 | 第101-119页 |
5.1 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雾霾污染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 第101-104页 |
5.1.1 莫兰指数检验 | 第101-103页 |
5.1.2 莫兰散点图 | 第103-104页 |
5.2 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雾霾污染与产业结构、城镇化的空间效应 | 第104-117页 |
5.2.1 长三角城市群内雾霾污染与产业结构、城镇化的空间效应 | 第105-109页 |
5.2.2 珠三角城市群内雾霾污染与产业结构、城镇化的空间效应 | 第109-113页 |
5.2.3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雾霾污染与产业结构、城镇化的空间效应对比分析 | 第113-11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6章 雾霾治理效率与京津冀空间集聚及演变分析 | 第119-151页 |
6.1 京津冀城市群雾霾治理效率测度 | 第119-127页 |
6.1.1 环境效率评价及其测定方法 | 第119-122页 |
6.1.2 京津冀环境效率评价测算及三大城市群对比 | 第122-125页 |
6.1.3 京津冀城市群雾霾治理效率测算及三大城市群对比 | 第125-127页 |
6.2 京津冀城市群雾霾污染和雾霾治理效率的标准差椭圆(SDE) | 第127-140页 |
6.2.1 研究方法介绍及数据 | 第127-131页 |
6.2.2 京津冀雾霾污染的标准差椭圆(SDE) | 第131-136页 |
6.2.3 京津冀环境效率的标准差椭圆(SDE) | 第136-138页 |
6.2.4 雾霾治理效率的冷热点分析 | 第138-140页 |
6.3 京津冀城市群行业和人口的空间集聚与演变 | 第140-149页 |
6.3.1 京津冀地区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演变 | 第140-148页 |
6.3.2 京津冀地区人口的空间集聚与演变 | 第148-149页 |
6.3.3 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与产业、人口的空间差异 | 第14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9-151页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51-15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51-153页 |
7.2 对策建议 | 第153-156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74页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74-175页 |
致谢 | 第175-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