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锰阳极泥净化与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制备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36页 |
1.1 前言 | 第12-13页 |
1.2 电解锰阳极泥的资源化技术进展 | 第13-21页 |
1.2.1 电解锰阳极泥的产生 | 第13-14页 |
1.2.2 电解锰阳极泥的净化工艺 | 第14-15页 |
1.2.3 电解锰阳极泥的回收与利用 | 第15-21页 |
1.3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21-23页 |
1.3.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 第21页 |
1.3.2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 | 第21-22页 |
1.3.3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 | 第22-23页 |
1.4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23-26页 |
1.4.1 传统正极材料 | 第23-25页 |
1.4.2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 第25-26页 |
1.5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6-30页 |
1.5.1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6-28页 |
1.5.2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 | 第28-30页 |
1.6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30页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4页 |
1.7.1 前期完成的工作 | 第30-32页 |
1.7.2 前期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32页 |
1.7.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1.8 主要创新点 | 第34-36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44页 |
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第36-38页 |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36-37页 |
2.1.2 实验主要设备 | 第37-3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2.2.1 电解锰阳极泥的预处理 | 第38页 |
2.2.2 电解锰阳极泥的净化 | 第38-39页 |
2.2.3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合成 | 第39页 |
2.2.4 纽扣电池的制备 | 第39-40页 |
2.3 分析测试方法 | 第40-44页 |
2.3.1 原子分光光度法 | 第40-41页 |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1页 |
2.3.3 SEM-EDS分析 | 第41-42页 |
2.3.4 激光粒度分析 | 第42页 |
2.3.5 恒电流充放电法 | 第42-44页 |
第3章 电解锰阳极泥的净化及表征 | 第44-60页 |
3.1 阳极泥的净化工艺 | 第44-51页 |
3.1.1 粒径对铅浸出的影响 | 第45-47页 |
3.1.2 浸取温度对铅浸出的影响 | 第47-49页 |
3.1.3 乙酸铵浓度对铅浸出的影响 | 第49-50页 |
3.1.4 浸取时间对铅浸出的影响 | 第50-51页 |
3.2 表征与分析 | 第51-54页 |
3.2.1 净化后阳极泥的SEM-EDS分析 | 第52-53页 |
3.2.2 净化后阳极泥的XRD分析 | 第53-54页 |
3.3 动力学分析 | 第54-58页 |
3.3.1 相平衡分析 | 第54-55页 |
3.3.2 浸取速率分析 | 第55-56页 |
3.3.3 最大浸出量分析 | 第56-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制备 | 第60-78页 |
4.1 焙烧温度对材料的影响 | 第61-65页 |
4.1.1 材料的制备与电池的组装 | 第61页 |
4.1.2 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 | 第61-65页 |
4.2 富锂量对材料的影响 | 第65-70页 |
4.2.1 材料的制备与电池的组装 | 第65-66页 |
4.2.2 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 | 第66-70页 |
4.3 氧化镧掺杂对材料的影响 | 第70-75页 |
4.3.1 材料的制备与电池的组装 | 第70-71页 |
4.3.2 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 | 第71-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8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8-82页 |
5.1 结论 | 第78-79页 |
5.2 建议 | 第79-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