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8-21页 |
1.3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3-2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26-46页 |
2.1 电子口碑概述 | 第26-34页 |
2.1.1 口碑和电子口碑的概念 | 第26-30页 |
2.1.2 电子口碑研究概况 | 第30-34页 |
2.2 电子口碑平台相关研究 | 第34-39页 |
2.2.1 电子口碑平台类型及其影响 | 第34-38页 |
2.2.2 社交媒体口碑与电子商务网站口碑 | 第38-39页 |
2.3 精细加工可能性理论 | 第39-40页 |
2.4 刺激-机体-响应理论 | 第40-42页 |
2.5 信息采纳理论 | 第42-43页 |
2.6 动机归因理论 | 第43-44页 |
2.7 研究评述 | 第44-45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电子口碑平台差异性对消费者感知可信度的影响 | 第46-76页 |
3.1 问题描述 | 第46-47页 |
3.2 名词解释 | 第47-48页 |
3.2.1 关系强度 | 第47页 |
3.2.2 自我披露 | 第47-48页 |
3.2.3 产品风险 | 第48页 |
3.3 研究模型与假设 | 第48-52页 |
3.3.1 概念模型 | 第48-50页 |
3.3.2 研究假设 | 第50-52页 |
3.4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52-57页 |
3.4.1 实验设计 | 第52-53页 |
3.4.2 问卷设计 | 第53-56页 |
3.4.3 正式实验过程 | 第56-57页 |
3.5 数据分析及结果 | 第57-73页 |
3.5.1 样本的基本人口特征统计分析 | 第57-58页 |
3.5.2 量表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 第58-62页 |
3.5.3 假设检验 | 第62-7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第四章 不同平台电子口碑内容差异性的探索 | 第76-104页 |
4.1 问题描述 | 第76-77页 |
4.2 文本分析 | 第77-86页 |
4.2.1 研究设计 | 第77页 |
4.2.2 文本获取与预处理 | 第77-78页 |
4.2.3 关键文本要素的计算与提取 | 第78-80页 |
4.2.4 文本分析结果及讨论 | 第80-86页 |
4.3 深度访谈 | 第86-97页 |
4.3.1 案例研究方法介绍 | 第86-88页 |
4.3.2 访谈对象的选取 | 第88-91页 |
4.3.3 访谈结构与框架设计 | 第91-92页 |
4.3.4 资料收集 | 第92-93页 |
4.3.5 资料整理与分析 | 第93-97页 |
4.4 分析结果讨论 | 第97-103页 |
4.4.1 通过中心路径影响消费者口碑态度的差异性因素分析 | 第97-101页 |
4.4.2 通过边缘路径影响消费者口碑态度的差异性因素分析 | 第101-10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五章 电子口碑内容差异性对消费者口碑态度及采纳意愿的影响 | 第104-137页 |
5.1 问题描述 | 第104-105页 |
5.2 研究模型与假设 | 第105-112页 |
5.2.1 概念模型 | 第105页 |
5.2.2 口碑质量差异对感知有用性倾向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5.2.3 口碑语言风格差异对感知有用性和可信度倾向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5.2.4 口碑来源可信度差异对感知有用性和可信度倾向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5.2.5 动机归因的中介作用 | 第110-111页 |
5.2.6 消费者对口碑的感知有用性和可信度倾向对口碑采纳倾向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5.3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112-118页 |
5.3.1 问卷场景设置及刺激材料选取 | 第112-113页 |
5.3.2 问卷设计 | 第113-117页 |
5.3.3 预调查 | 第117页 |
5.3.4 正式调查与操纵检验 | 第117-118页 |
5.4 数据分析及结果 | 第118-133页 |
5.4.1 样本的基本人口特征统计分析 | 第118-122页 |
5.4.2 量表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 第122-129页 |
5.4.3 假设检验 | 第129-13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3-13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7-144页 |
6.1 研究结论及贡献 | 第137-142页 |
6.1.1 研究结论 | 第137-139页 |
6.1.2 理论贡献 | 第139-141页 |
6.1.3 管理启示 | 第141-142页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73页 |
附录1: 研究一调查问卷 | 第173-181页 |
附录2: 文本分析的部分PYTHON代码 | 第181-184页 |
附录3: 开放式编码及主轴编码主要结果展示 | 第184-227页 |
附录4: 研究三调查问卷 | 第227-231页 |
致谢 | 第231-2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2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