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绪论 | 第8-20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8-9页 | 
| (一)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 第8页 | 
| (二)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8页 | 
| (三) 家庭教育有效指导的需要 | 第8-9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9页 | 
| (二)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 (一) 对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研究 | 第10-14页 | 
| (二) 对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 | 第14-19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五、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 第一章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理性思考 | 第20-27页 |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 (一)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 | 第20-21页 | 
| (二) 家庭教育 | 第21-22页 | 
| 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 第22-24页 | 
| (一) 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 第22-23页 | 
| (二) 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23-24页 | 
|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 (一)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 第24-25页 | 
| (二) 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C幼儿园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 第27-35页 | 
| 一、调查设计 | 第27-28页 | 
| (一) 调查对象 | 第27-28页 | 
| (二) 问卷设计与发放 | 第28页 | 
| 二、访谈设计 | 第28-29页 | 
| 三、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果 | 第29-35页 | 
| (一) 家庭教育观念现状 | 第29-31页 | 
| (二) 家庭教育方法现状 | 第31-33页 | 
| (三) 家庭教育能力现状 | 第33-34页 | 
| (四) 家园合作沟通现状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35-42页 | 
| 一、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 第35-37页 | 
| (一) 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较低 | 第35-36页 | 
| (二) 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情况普遍 | 第36页 | 
| (三) 家庭教育内容单一化 | 第36-37页 | 
| (四) 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 | 第37页 | 
| 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42页 | 
| (一) 农村家长经常外出务工,陪伴孩子时间较少 | 第38-39页 | 
| (二) 农村家庭教育条件及家教氛围欠缺 | 第39页 | 
| (三) 留守儿童家长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低 | 第39-40页 | 
| (四) 家长教育观念落后,难以与时俱进 | 第40页 | 
| (五) 农村家长与幼儿之间缺少充分的沟通 | 第40页 | 
| (六) 幼儿园教师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分歧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研究 | 第42-49页 | 
| 一、幼儿园促进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效果提升的策略 | 第42-45页 | 
| (一)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留守儿童自强自立的精神 | 第42-43页 | 
| (二) 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农村家长,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度 | 第43页 | 
| (三) 积极通过多样化途径与家长沟通,形成家园共育 | 第43-44页 | 
| (四) 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 | 第44-45页 | 
|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效果的策略 | 第45-49页 | 
| (一) 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第45-46页 | 
| (二) 丰富教育内容,提高家庭教育的创新性 | 第46-47页 | 
| (三) 积极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实现科学育儿 | 第47页 | 
| (四) 努力协调好工作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 第47页 | 
| (五) 积极与幼儿教师进行沟通,避免产生分歧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1. 著作类 | 第49页 | 
| 2. 论文类 | 第49-52页 | 
| 附录 | 第52-57页 | 
| 附录一: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家长) | 第52-55页 | 
| 附录二: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访谈提纲(家长) | 第55-56页 | 
| 附录三: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访谈提纲(教师)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