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5-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9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7-33页 |
1.1.1 无线网络安全威胁 | 第18-19页 |
1.1.2 物理层安全及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1.3 物理层安全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1.1.4 物理层安全研究现状 | 第26-33页 |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贡献 | 第33-36页 |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36-39页 |
第2章 基于天线选择与合作通信的物理层安全增强方法 | 第39-55页 |
2.1 引言 | 第39-40页 |
2.2 系统模型 | 第40-41页 |
2.3 策略分析 | 第41-46页 |
2.3.1 Bob信噪比概率密度函数 | 第41-42页 |
2.3.2 Eve信噪比概率密度函数 | 第42-43页 |
2.3.3 非零安全容量概率 | 第43页 |
2.3.4 容量中断概率 | 第43-44页 |
2.3.5 渐近安全性能 | 第44-45页 |
2.3.6 协作及最佳功率分配 | 第45-46页 |
2.4 仿真结果 | 第46-51页 |
2.5 小结 | 第51-52页 |
2.6 附录 | 第52-55页 |
第3章 基于博弈论的合作干扰物理层安全方法 | 第55-69页 |
3.1 引言 | 第55-57页 |
3.2 系统模型 | 第57-58页 |
3.3 策略分析 | 第58-63页 |
3.3.1 基于连续时间马尔科夫链的动态频谱接入方法 | 第58-60页 |
3.3.2 Stackelberg博弈论模型 | 第60-63页 |
3.4 仿真结果 | 第63-67页 |
3.5 小结 | 第67-69页 |
第4章 基于能耗的合作中继网络物理层安全增强方法 | 第69-81页 |
4.1 引言 | 第69-70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70-71页 |
4.3 策略分析 | 第71-76页 |
4.3.1 OR策略 | 第71-73页 |
4.3.2 RJP策略 | 第73-74页 |
4.3.3 性能分析 | 第74-76页 |
4.4 仿真结果 | 第76-80页 |
4.5 小结 | 第80-81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5.1 总结 | 第81-82页 |
5.2 下一步工作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5-9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经历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