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社会关系、社会约制论文

一贯贡献者效应及其传播机制:认同与自我超越的作用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引言第14-47页
    1. 公共物品博弈中的合作问题第15-22页
        1.1 合作与社会两难博弈第15-16页
        1.2 公共物品博弈的常见范式第16-18页
        1.3 不合作的动机第18-19页
        1.4 维持合作的方法第19-21页
        1.5 影响合作的个体特质第21-22页
    2. 一贯贡献者效应及以往研究第22-30页
        2.1 一贯贡献者效应第22-24页
        2.2 一贯贡献者效应的前因变量第24-26页
        2.3 一贯贡献者效应机制的相关理论第26-30页
    3. 一贯贡献者效应中的自我超越假设第30-39页
        3.1 自我超越的定义第30-32页
        3.2 自我超越情绪——道德提升感第32-33页
        3.3 自我超越的亲社会结果第33-34页
        3.4 自我超越带来的亲社会意图——使命感第34-35页
        3.5 自我超越与一贯贡献者效应第35-39页
    4. 问题提出第39-42页
    5. 研究构思第42-44页
    6. 研究意义第44-47页
研究一: 一贯贡献者对团队成员的自我超越体验影响第47-83页
    1. 实验一 层级公共物品博弈中的一贯贡献者效应第47-58页
        1.1 实验目的第47-49页
        1.2 实验方法第49-52页
        1.3 实验结果第52-55页
        1.4 讨论第55-58页
    2. 实验二a 一贯贡献者效应的自我超越:贪婪动机的减少第58-72页
        2.1 实验目的第58-60页
        2.2 实验方法第60-67页
        2.3 实验结果第67-72页
    3. 实验二b 一贯贡献者效应的自我超越:道德提升感的增强第72-83页
        3.1 实验目的第72-74页
        3.2 实验方法第74-75页
        3.3 实验结果第75-79页
        3.4 讨论第79-83页
研究二: 自我超越体验的前提:个人认同与自我牺牲第83-109页
    1. 实验三 对一贯贡献者的个人认同第84-94页
        1.1 实验目的第84-85页
        1.2 实验方法第85-88页
        1.3 实验结果第88-91页
        1.4 讨论第91-94页
    2. 实验四 自我牺牲对一贯贡献者的个人认同的影响第94-109页
        2.1 实验目的第94-96页
        2.2 实验方法第96-100页
        2.3 实验结果第100-105页
        2.4 讨论第105-109页
研究三: 自我超越体验与一贯贡献者效应的传播第109-131页
    1. 实验五 一贯贡献者效应在同类情境中的传播第111-121页
        1.1 实验目的第111-112页
        1.2 实验方法第112-115页
        1.3 实验结果第115-119页
        1.4 讨论第119-121页
    2. 实验六 一贯贡献者效应在跨类情境中的传播第121-131页
        2.1 实验目的第121页
        2.2 实验方法第121-125页
        2.3 实验结果第125-129页
        2.4 讨论第129-131页
研究总讨论第131-149页
    1. 理论意义第131-138页
        1.1 一贯贡献者效应第131-132页
        1.2 一贯贡献者的自我超越体验机制第132-133页
        1.3 自我超越体验的前提第133-135页
        1.4 一贯贡献者效应的传播及其基于使命感的机制第135-136页
        1.5 人格特质对自我超越体验及行为的影响第136-138页
    2. 实践意义第138-142页
        2.1 环保公益宣传的新思路——坚定的环保榜样第138-140页
        2.2 一贯贡献行为能加速自组织团队决策过程第140-141页
        2.3 一贯贡献行为能有效提升领导有效性第141-142页
    3. 本研究的贡献与创新第142-143页
    4. 不足与展望第143-147页
    5. 结论第147-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70页
附录第170-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超材料的完美吸收体和慢光器件的主动调控研究
下一篇:拉链结构脂肽及其对脂质体稳定性影响的分子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