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简表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前言 | 第14-15页 |
1.2 核受体 | 第15-17页 |
1.3 Nur77的结构和功能 | 第17-20页 |
1.4 靶向Nur77的配体小分子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5 雷公藤红素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基于Nur77核受体的雷公藤红素的衍生化改造 | 第27-56页 |
2.1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及分析分离方法 | 第27-29页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8页 |
2.1.3 分析分离方法 | 第28-29页 |
2.2 合成路线及讨论 | 第29-35页 |
2.2.1 C20位羧基端衍生化 | 第29-31页 |
2.2.2 C6位双键衍生化 | 第31-33页 |
2.2.3 两步修饰 | 第33-34页 |
2.2.4 基于雷公藤红素骨架的结构改造 | 第34-35页 |
2.3 实验数据 | 第35-54页 |
2.4 实验总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雷公藤红素衍生物的生物活性评价 | 第56-64页 |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56-57页 |
3.1.1 实验细胞 | 第56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3.1.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56-57页 |
3.2 雷公藤红素衍生物结合Nur77亲和力的SAR研究 | 第57-60页 |
3.2.1 实验原理 | 第57-58页 |
3.2.2 实验结果 | 第58-60页 |
3.3 雷公藤红素靶向Nur77的抗炎活性评价 | 第60-64页 |
3.3.1 实验原理 | 第61页 |
3.3.2 实验结果 | 第61-64页 |
第四章 雷公藤红素与亚磷酸酯类化合物在C6位偶联的方法学研究 | 第64-79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64页 |
4.2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及分析分离方法 | 第64-66页 |
4.2.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64-65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65页 |
4.2.3 分析分离方法 | 第65-66页 |
4.3 雷公藤红素与亚磷酸酯偶联反应方法的建立 | 第66-71页 |
4.3.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6-67页 |
4.3.2 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67-68页 |
4.3.3 不同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68-69页 |
4.3.4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69-70页 |
4.3.5 反应物亚磷酸酯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70页 |
4.3.6 催化剂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70-71页 |
4.4 合成路线及方法 | 第71-72页 |
4.4.1 总合成路线 | 第71-72页 |
4.4.2 合成步骤 | 第72页 |
4.5 实验数据 | 第72-76页 |
4.6 实验讨论 | 第76-79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9-82页 |
5.1 总结 | 第79-80页 |
5.2 展望 | 第80-82页 |
附录 雷公藤红素衍生物~1H-NMR,~(13)C-NMR, HR-MS图谱 | 第82-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8页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