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接触线理论的润湿性影响因素探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润湿性的定义及表征 | 第14-15页 |
1.2 自然界中的润湿现象 | 第15-19页 |
1.2.1 超疏水荷叶表面 | 第15-16页 |
1.2.2 各向异性水稻叶表面 | 第16-17页 |
1.2.3 高粘附性玫瑰花瓣表面 | 第17-18页 |
1.2.4 其他特殊表面 | 第18-19页 |
1.3 润湿性的影响因素 | 第19-22页 |
1.3.1 外部环境的影响 | 第19-20页 |
1.3.2 材料表面能的影响 | 第20页 |
1.3.3 材料微结构的影响 | 第20-21页 |
1.3.4 被测液滴的影响 | 第21-22页 |
1.4 疏水表面的制备技术 | 第22-25页 |
1.4.1 模板法 | 第22-23页 |
1.4.2 相分离法 | 第23页 |
1.4.3 刻蚀法 | 第23-24页 |
1.4.4 溶胶凝胶法 | 第24页 |
1.4.5 激光加工法 | 第24-25页 |
1.4.6 超精密机械加工 | 第25页 |
1.5 润湿性的应用前景 | 第25-27页 |
1.5.1 防污自洁 | 第25-26页 |
1.5.2 表面防腐 | 第26页 |
1.5.3 流体减阻 | 第26页 |
1.5.4 油水分离 | 第26-27页 |
1.5.5 除雾防冰 | 第27页 |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安排 | 第27-30页 |
第2章 润湿理论 | 第30-46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Young's方程 | 第30-31页 |
2.3 Wenzel模型 | 第31-33页 |
2.4 Cassie-Baxter模型 | 第33-34页 |
2.5 接触线理论 | 第34-43页 |
2.5.1 接触线的理论发展 | 第34-36页 |
2.5.2 本文的主要理论 | 第36-4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第3章 微细结构加工工艺探究 | 第46-58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50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3.2.2 实验设备 | 第47-49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49-50页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0-55页 |
3.3.1 纯铜表面微铣工艺探究 | 第50-53页 |
3.3.2 聚四氟乙烯切削工艺探究 | 第53-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第4章 润湿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74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实验过程 | 第58-60页 |
4.2.1 实验方案 | 第58-59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59-60页 |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60-71页 |
4.3.1 接触线密度对润湿性影响 | 第60-68页 |
4.3.2 溶液密度对接触角的影响 | 第68-69页 |
4.3.3 液滴体积对静态接触角的影响 | 第69-70页 |
4.3.4 表面能对润湿性影响 | 第70-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74页 |
5.2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科研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