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 1.2 电机匝间短路故障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1-14页 |
| 第2章 双余度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第14-36页 |
| 2.1 新型双余度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结构 | 第14-15页 |
| 2.2 新型双余度永磁同步电动机的MATLAB/Simulink数学模型 | 第15-23页 |
| 2.2.1 正常时的双余度永磁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 | 第16-17页 |
| 2.2.2 线圈匝间短路故障时双余度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第17-23页 |
| 2.3 双余度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控制系统 | 第23-27页 |
| 2.4 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SVPWM) | 第27-32页 |
| 2.5 双余度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场路耦合故障系统建模 | 第32-36页 |
| 第3章 双余度永磁同步电动机匝间短路的仿真分析 | 第36-54页 |
| 3.1 带额定负载运行的匝间短路特性仿真 | 第36-39页 |
| 3.2 匝间短路后电磁转矩倍频分量的分析 | 第39-46页 |
| 3.2.1 相电流和相反电动势相互作用产生电磁转矩 | 第40-43页 |
| 3.2.2 电枢磁动势和永磁磁动势相互作用产生电磁转矩 | 第43-46页 |
| 3.3 对各次电流与电动势分量采用对称分量法分解计算电磁转矩 | 第46-50页 |
| 3.4 匝间短路后交轴电流的倍频分量分析 | 第50-54页 |
| 第4章 双余度永磁同步电动机匝间短路的在线诊断 | 第54-60页 |
| 4.1 匝间短路的故障诊断量 | 第54-57页 |
| 4.2 匝间短路后故障诊断量的变化趋势 | 第57-60页 |
| 第5章 双余度永磁同步电动机匝间短路的实验研究 | 第60-68页 |
| 5.1 控制系统硬件 | 第60-62页 |
| 5.1.1 位置采样 | 第60页 |
| 5.1.2 电流采样电路 | 第60-61页 |
| 5.1.3 逆变器驱动电路 | 第61页 |
| 5.1.4 DSP芯片 | 第61-62页 |
| 5.1.5 硬件系统的电磁兼容 | 第62页 |
| 5.2 控制系统的软件 | 第62-63页 |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3-68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4-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