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疏肝方保留灌肠治疗脾虚肝郁型肛窦炎的疗效观察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 综述一 中医对肛窦炎的认识 | 第10-18页 | 
| 1. 病名 | 第10页 | 
| 2. 病因病机 | 第10-11页 | 
| 3. 中医辨证分型 | 第11-12页 | 
| 4. 治法治则 | 第12-18页 | 
| 4.1. 肛窦炎的中医内治法 | 第12页 | 
| 4.2. 肛窦炎的中医外治法 | 第12-18页 | 
| 综述二 西医对肛窦炎的认识 | 第18-24页 | 
| 1. 肛窦与肛腺的解剖结构 | 第18-19页 | 
| 2. 肛窦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9-20页 | 
| 3. 肛窦炎的临床表现 | 第20-21页 | 
| 3.1. 肛门坠胀 | 第20页 | 
| 3.2. 肛门疼痛 | 第20-21页 | 
| 3.3. 肛门瘙痒潮湿 | 第21页 | 
| 3.4. 肛窦充血和水肿 | 第21页 | 
| 4. 肛窦炎的西医治疗 | 第21-22页 | 
| 4.1. 保守治疗 | 第21-22页 | 
| 4.2. 手术治疗 | 第22页 | 
| 5. 小结 | 第22-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27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7-45页 | 
| 前言 | 第27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27-29页 | 
| 1.1.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27-28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28页 | 
| 1.4. 排除标准 | 第28页 | 
| 1.5. 终止试验标准 | 第28-29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 2.1. 研究分组随机方式 | 第29页 | 
| 2.2. 样本量估算 | 第29页 | 
| 2.3. 治疗方案及对照措施 | 第29-30页 | 
| 2.4. 各症状评估标准 | 第30-31页 | 
| 2.5. 总体疗效评估标准 | 第31页 | 
| 2.6. 统计方法 | 第31页 | 
| 3. 结果 | 第31-36页 | 
| 4. 讨论 | 第36-43页 | 
| 4.1. 肝木与脾土的生理特性 | 第36页 | 
| 4.2. 肝与脾的功能联系 | 第36-37页 | 
| 4.3. 肝脾与情志的关系 | 第37-38页 | 
| 4.4. 从“土壅木郁”治疗肛窦炎 | 第38-39页 | 
| 4.5. 健脾疏肝方及普济涛疮栓中每味药的详解 | 第39-41页 | 
| 4.6. 关于药物灌肠 | 第41-43页 | 
| 5. 小结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附录 | 第49-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个人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