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 文献综述与概念辨析 | 第13-17页 |
1.2.1 数字鸿沟的概念 | 第13-15页 |
1.2.2 第三层数字鸿沟与数字红利 | 第15-16页 |
1.2.3 区域数字鸿沟指数的研究与测度 | 第16-17页 |
1.3 本文中的数字鸿沟概念辨析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框架 | 第18-19页 |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我国的数字鸿沟现状 | 第20-29页 |
2.1 指标选取及解释 | 第20-22页 |
2.2 我国区域数字鸿沟的基本表现 | 第22-29页 |
2.2.1 第一层数字鸿沟——网络技术接入层差异 | 第23-25页 |
2.2.2 第二层数字鸿沟——信息技术使用层差异 | 第25-26页 |
2.2.3 第三层数字鸿沟——信息技术经济效益层差异 | 第26-27页 |
2.2.4 外部环境因素差异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本文研究方法介绍 | 第29-38页 |
3.1 主成分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3.2 基于集中度指数的基本指标计算方法 | 第31-34页 |
3.2.1 国内外数字鸿沟指标计算方法 | 第31-32页 |
3.2.2 集中度系数相关理论 | 第32-34页 |
3.3 空间计量模型 | 第34-38页 |
第四章 我国区域数字鸿沟测度模型的构建 | 第38-45页 |
4.1 主成分分析构造区域数字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 第38-42页 |
4.2 我国区域数字鸿沟集中指数的构建 | 第42-45页 |
第五章 数字红利的实证研究 | 第45-56页 |
5.1 考虑数字红利后的区域数字鸿沟 | 第45-46页 |
5.2 数字红利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 第46-56页 |
5.2.1 空间矩阵的选择 | 第47页 |
5.2.2 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47-50页 |
5.2.3 模型选择与分析 | 第50-53页 |
5.2.4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 第53-56页 |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56-59页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7-58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