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第一节 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热”与担忧 | 第11-12页 |
1.1 大众文化传播的进阶之路:文化类综艺的崛起 | 第11页 |
1.2 传统文化的“复古潮”:时尚的自我循环 | 第11-12页 |
1.3 文化类综艺的同质化:艰难的内容创新 | 第12页 |
第二节 脱颖而出的文博类探索节目《国家宝藏》 | 第12-14页 |
2.1 传统文化的时尚探索:国宝重器的综艺呈现 | 第12-13页 |
2.2 中国故事的创新叙事:小剧场的传奇演绎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7页 |
3.1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定义 | 第14页 |
3.2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研究 | 第14-15页 |
3.3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叙事研究 | 第15-16页 |
3.4 关于《国家宝藏》节目的研究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研究理论 | 第17-19页 |
4.1 叙事理论 | 第17-18页 |
4.2 电视叙事的研究 | 第18-19页 |
第五节 研究问题及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5.1 研究问题 | 第19页 |
5.2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第六节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1-26页 |
第一节 叙事学分析法 | 第21页 |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 | 第21-26页 |
2.1 总体、样本与分析单位 | 第21-22页 |
2.2 类目建构与编码方案 | 第22-25页 |
2.3 信度检验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国家宝藏》小剧场的叙事故事分析 | 第26-50页 |
第一节 《国家宝藏》小剧场的叙事结构 | 第26-32页 |
1.1 核心事件主题的选择 | 第26-28页 |
1.2 国宝在核心事件中的作用 | 第28-30页 |
1.3 卫星事件及附属场景功能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国家宝藏》小剧场的叙事逻辑 | 第32-35页 |
2.1 强调结局的叙事 | 第32-33页 |
2.2 强调过程的叙事 | 第33-34页 |
2.3 淡化叙事的抒情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国家宝藏》小剧场的叙事人物 | 第35-43页 |
3.1 叙事故事的角色来源 | 第35-37页 |
3.2 二元对立的关系设置 | 第37-39页 |
3.3 叙事故事的角色模式 | 第39-43页 |
第四节 《国家宝藏》小剧场的叙事情境 | 第43-50页 |
4.1 国宝故事的叙事方式 | 第43-45页 |
4.2 国宝的叙事人称 | 第45-47页 |
4.3 国宝故事的叙事聚焦 | 第47-50页 |
第四章 《国家宝藏》小剧场的叙事话语分析 | 第50-65页 |
第一节 《国家宝藏》小剧场的叙事主体 | 第50-54页 |
1.1 叙事主体的交流模式 | 第50-52页 |
1.2 叙事主体的叙事视角 | 第52-54页 |
第二节 《国家宝藏》小剧场的叙事顺序 | 第54-57页 |
2.1 倒叙 | 第54-56页 |
2.2 预叙 | 第56-57页 |
第三节 《国家宝藏》小剧场的叙事语言 | 第57-60页 |
3.1 隐喻、象征和反讽 | 第57-59页 |
3.2 流行词语的使用与效果 | 第59-60页 |
第四节 《国家宝藏》小剧场的叙事技巧 | 第60-65页 |
4.1 情节中的悬念与惊奇 | 第60-62页 |
4.2 情节中的发现 | 第62-63页 |
4.3 情节中的突转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国家宝藏》节目的受众效果分析 | 第65-71页 |
第一节 哗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国家宝藏》评论的词频分析 | 第65-69页 |
第二节 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国家宝藏》评论的情感分析 | 第69-71页 |
第六章 总结和讨论 | 第71-77页 |
第一节 对《国家宝藏》小剧场的叙事特征分析 | 第71-74页 |
1.1 叙事设定与叙事技巧的结合 | 第71-72页 |
1.2 虚构情节与真实元素的结合 | 第72-73页 |
1.3 历史内涵与现实语境的结合 | 第73页 |
1.4 理性叙事与感性抒情的结合 | 第73-74页 |
第二节 对《国家宝藏》小剧场的建议与讨论 | 第74-77页 |
2.1 强调叙事更要严谨考据 | 第74-75页 |
2.2 深耕本土更要把握全球 | 第75-77页 |
附录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