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滨海公园植物与群落配置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2.1 滨海植物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1.2.2 滨海植物群落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2.3 滨海公园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5.1 滨海公园 | 第15页 |
1.5.2 海岸线 | 第15-16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7-23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2.2 研究地概况 | 第17-20页 |
2.2.1 深圳市概况 | 第17-18页 |
2.2.2 各滨海公园概况 | 第18-20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2.3.1 实地调查 | 第20-21页 |
2.3.2 原始数据的统计整理 | 第21-22页 |
2.3.3 层次分析法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3-69页 |
3.1 深圳滨海公园调查结果分析 | 第23-40页 |
3.1.1 深圳滨海公园植物现状总分析 | 第23-25页 |
3.1.2 深圳各滨海公园植物现状分析 | 第25-32页 |
3.1.3 深圳滨海公园总体植物群落现状分析 | 第32-33页 |
3.1.4 深圳各滨海公园群落现状分析 | 第33-39页 |
3.1.5 深圳滨海公园土壤现状分析 | 第39-40页 |
3.1.6 小结 | 第40页 |
3.2 深圳滨海公园植物评价分析 | 第40-58页 |
3.2.1 深圳滨海公园植物评价模型构建 | 第40-41页 |
3.2.2 指标标准确定 | 第41-45页 |
3.2.3 等级及分数确定 | 第45页 |
3.2.4 指标权重确定 | 第45-46页 |
3.2.5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第46-47页 |
3.2.6 指标权重分析 | 第47-49页 |
3.2.7 单因子评价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3.2.8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53-58页 |
3.2.9 小结 | 第58页 |
3.3 深圳滨海公园群落配置评价分析 | 第58-69页 |
3.3.1 深圳滨海公园群落配置评价模型构建 | 第58-59页 |
3.3.2 指标标准确定 | 第59-60页 |
3.3.3 等级及分数确定 | 第60-61页 |
3.3.4 指标权重确定 | 第61页 |
3.3.5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第61页 |
3.3.6 评价指标分析 | 第61-62页 |
3.3.7 单因子评价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3.3.8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63-68页 |
3.3.9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9-78页 |
4.1 影响滨海公园植物生长环境因素 | 第69-70页 |
4.2 深圳滨海公园土壤现状与建议 | 第70-71页 |
4.3 深圳滨海公园植物与群落配置现存问题 | 第71-73页 |
4.4 深圳滨海公园劣势植物群落优化措施 | 第73-74页 |
4.5 深圳滨海公园植物与群落配置建议 | 第74-7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5.1 结论 | 第78-80页 |
5.1.1 深圳滨海公园植物现状和组成 | 第78页 |
5.1.2 建立植物和群落配置评价模型 | 第78-79页 |
5.1.3 植物与群落配置评价结果 | 第79-80页 |
5.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80页 |
5.2 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附录A:乔木总体评价情况 | 第86-89页 |
附录B:灌木总体评价情况 | 第89-92页 |
附录C:草本总体评价情况 | 第92-95页 |
附录D:群落配置总体评价情况 | 第95-101页 |
附录E:群落照片 | 第101-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