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泥激发胶凝材料设计及其用作道路基层的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赤泥及其堆存带来的危害 | 第11-13页 |
1.1.2 道路基层材料性能评价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赤泥的处置及综合利用现状 | 第14-15页 |
1.2.2 赤泥激发胶凝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赤泥在道路基层材料中应用所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7-2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赤泥激发胶凝材料的配合比设计 | 第20-33页 |
2.1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第21-26页 |
2.1.1 原材料分析 | 第21-24页 |
2.1.2 试件制备及养护 | 第24-25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2.2 赤泥掺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 石灰掺量的影响 | 第27-29页 |
2.4 脱硫石膏掺量的影响 | 第29-31页 |
2.5 赤泥激发胶凝材料配比的确定 | 第31-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赤泥激发胶凝材料的性能研究 | 第33-53页 |
3.1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第33-39页 |
3.1.1 原材料 | 第33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3-38页 |
3.1.3 试验配合比 | 第38-39页 |
3.2 力学性能研究 | 第39-42页 |
3.2.1 无侧限抗压强度 | 第39-40页 |
3.2.2 劈裂抗拉强度 | 第40-41页 |
3.2.3 室内抗压回弹模量 | 第41-42页 |
3.3 体积稳定性研究 | 第42-45页 |
3.3.1 干燥收缩性能 | 第43-44页 |
3.3.2 温度收缩性能 | 第44-45页 |
3.4 渗透性能研究 | 第45-47页 |
3.4.1 空气渗透性能 | 第45-46页 |
3.4.2 抗水渗透性能 | 第46-47页 |
3.5 耐久性能研究 | 第47-51页 |
3.5.1 抗冻性能 | 第47-49页 |
3.5.2 抗水稳定性能 | 第49-50页 |
3.5.3 抗酸侵蚀性能 | 第50-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赤泥激发胶凝材料机理分析 | 第53-68页 |
4.1 早期水化 | 第53-55页 |
4.2 水化产物分析 | 第55-56页 |
4.3 FTIR分析 | 第56-58页 |
4.4 TG-DSC分析 | 第58-59页 |
4.5 孔隙率及孔结构 | 第59-61页 |
4.6 微观形貌分析 | 第61-62页 |
4.7 赤泥孔溶液对粉煤灰的激发 | 第62-64页 |
4.7.1 试验方法 | 第62页 |
4.7.2 结果与讨论 | 第62-64页 |
4.8 石灰激发粉煤灰反应程度 | 第64-67页 |
4.8.1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第64-66页 |
4.8.2 结果与讨论 | 第66-67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赤泥激发胶凝材料离子溶出性能研究 | 第68-77页 |
5.1 赤泥激发胶凝材料Na~+的溶出及其固化 | 第68-71页 |
5.1.1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第68-70页 |
5.1.2 Na~+的溶出浓度特性 | 第70-71页 |
5.1.3 不同粉煤灰固化Na~+能力分析 | 第71页 |
5.2 赤泥激发胶凝材料重金属离子的溶出及其固化 | 第71-75页 |
5.2.1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72-74页 |
5.2.2 重金属离子的溶出特性 | 第74-75页 |
5.2.3 LDHs固化重金属离子能力分析 | 第7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80页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附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