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自卸汽车论文

五轴线矿用自卸车转向机构与举升系统的优化设计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10-22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0-18页
        1.2.1 国外研究概况第11-15页
        1.2.2 国内研究概况第15-18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20页
        1.3.1 研究目的第18-19页
        1.3.2 研究意义第19-20页
    1.4 研究内容第20页
    1.5 总体研究方案第20-22页
第2章 多轴线转向机构的研究与分析第22-31页
    2.1 拉杆转盘式的多轴线转向方式特点分析第22-24页
    2.2 转向方式的确定第24-26页
        2.2.1 确定转向结构形式第24-25页
        2.2.2 转向模式第25-26页
    2.3 稳定性问题描述第26-28页
        2.3.1 静态稳定性分析第26-27页
        2.3.2 动态稳定性分析第27-28页
    2.4 协调杆结构设计问题分析第28-30页
        2.4.1 稳定性问题引起的结构设计困难第28-29页
        2.4.2 协调机构设计问题的解决思路第29-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新型转向机构的设计研究第31-40页
    3.1 新型转向机构原理研究第31-33页
        3.1.1 分段式机构的性能特点第31-32页
        3.1.2 分段式机构的实现方式第32-33页
    3.2 新型转向机构原型的设计第33-35页
    3.3 新型转向机构转向性能评价第35-39页
        3.3.1 普通两轴车辆转向理论第35-36页
        3.3.2 多轴线车辆转向理论分析第36-38页
        3.3.3 转向性能评价指标第38-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新型转向机构的优化设计第40-57页
    4.1 新型转向机构优化流程第40-41页
    4.2 整体式协调杆转向机构参数化建模第41-45页
        4.2.1 设计参数的确定第41-42页
        4.2.2 选取初始设计参数第42-43页
        4.2.3 参数化模型建立第43-44页
        4.2.4 模型验证第44-45页
    4.3 转向性能仿真分析第45-47页
        4.3.1 理想转角的测量第45-46页
        4.3.2 转向结果分析第46-47页
    4.4 转向机构的优化第47-53页
        4.4.1 优化目标分析第48页
        4.4.2 建立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第48-50页
        4.4.3 优化设计参数设置第50-52页
        4.4.4 获得优化后协调杆中点轨迹曲线第52-53页
    4.5 新型转向机构转向性能分析第53-56页
    4.6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5章 举升机构的设计仿真及优化第57-67页
    5.1 举升机构类型的确定第57-58页
    5.2 F式举升机构设计分析第58-60页
        5.2.1 举升机构原理分析及初步设计第58-59页
        5.2.2 举升机构性能分析第59-60页
    5.3 F式举升机构参数化建模及仿真第60-63页
        5.3.1 参数化建模第61页
        5.3.2 举升性能仿真分析第61-63页
    5.4 F式举升机构优化设计第63-66页
        5.4.1 数学模型分析第63页
        5.4.2 确定优化设计变量第63-64页
        5.4.3 优化结果分析第64-66页
    5.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6章 货厢的轻量化设计研究第67-84页
    6.1 货厢的轻量化研究流程及方法第67-70页
        6.1.1 货厢的轻量化流程第67-68页
        6.1.2 轻量化方法理论分析第68页
        6.1.3 拓扑优化分析第68-69页
        6.1.4 货厢结构的实体分层优化方法的提出第69-70页
    6.2 建立货厢的拓扑优化模型第70-74页
        6.2.1 模型几何处理及网格划分第70-72页
        6.2.2 选取载荷工况及加载形式第72-74页
        6.2.3 拓扑优化参数设置第74页
    6.3 货厢拓扑优化及结果分析第74-76页
    6.4 可制造化处理第76-78页
    6.5 货厢受力分析及轻量化评价第78-82页
        6.5.1 货厢受力计算第78-82页
        6.5.2 货厢轻量化评价第82页
    6.6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7章 结论第84-86页
    7.1 研究总结第84-85页
    7.2 研究展望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属阳离子对水溶液中蒙脱石膨胀性和凝聚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改进损伤本构模型的中深部难动用铁矿回采累积损伤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