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及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3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 第15-16页 |
1.3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1.3.1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2 融资融券交易的概念模式及功能 | 第18-26页 |
2.1 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 第18-20页 |
2.1.1 信用交易的杠杆作用 | 第18-19页 |
2.1.2 双层次的信用结构 | 第19页 |
2.1.3 宏观调控的实施工具 | 第19-20页 |
2.2 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模式 | 第20-21页 |
2.2.1 自由交易模式 | 第20页 |
2.2.2 政府集中管控模式 | 第20-21页 |
2.2.3 双轨制模式 | 第21页 |
2.3 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功能 | 第21-23页 |
2.3.1 激发市场流动性的“润滑剂” | 第21-22页 |
2.3.2 股市震荡的“稳定器” | 第22页 |
2.3.3 证券真实价值的“发现者” | 第22页 |
2.3.4 套期保值的避险工具 | 第22-23页 |
2.4 我国的融资融券交易 | 第23-26页 |
3 融资融券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6-35页 |
3.1 融资融券有关理论模型 | 第26-28页 |
3.1.1 噪声交易理论 | 第26-27页 |
3.1.2 Miller“股价高估”理论 | 第27-28页 |
3.1.3 理性预期模型 | 第28页 |
3.2 融资融券对股票市场波动的作用渠道 | 第28-31页 |
3.2.1 融资融券标的池 | 第28-29页 |
3.2.2 保证金比率和维持担保比率 | 第29-30页 |
3.2.3 交易者群体构成情况 | 第30-31页 |
3.3 融资融券对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机制 | 第31-35页 |
3.3.1 融资融券对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的正向机制 | 第31-33页 |
3.3.2 融资融券对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的负向机制 | 第33-34页 |
3.3.3 小结 | 第34-35页 |
4 融资融券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5-56页 |
4.1 数据的来源与变量的选取 | 第35-37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35页 |
4.1.2 变量选取 | 第35-36页 |
4.1.3 统计性描述 | 第36-37页 |
4.2 ARCH效应检验 | 第37-39页 |
4.3 GARCH模型的波动性提取 | 第39-43页 |
4.3.1 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 | 第39-40页 |
4.3.2 GARCH-M模型的建立 | 第40-42页 |
4.3.3 小结 | 第42-43页 |
4.4 VEC模型的建立 | 第43-49页 |
4.4.1 平稳性检验 | 第43-44页 |
4.4.2 协整检验 | 第44-46页 |
4.4.3 滞后阶数的确定 | 第46页 |
4.4.4 VEC模型的估计结果 | 第46-48页 |
4.4.5 VEC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 第48-49页 |
4.5 基于VEC模型的拓展分析 | 第49-56页 |
4.5.1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 第49-50页 |
4.5.2 脉冲响应分析 | 第50-53页 |
4.5.3 方差分解分析 | 第53-56页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6-59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