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财政收入、支出论文--税收论文

鹰潭市纳税信用体系优化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1 导论第14-28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4-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8-22页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2-26页
        1.3.1 信用第22-23页
        1.3.2 税收信用第23-24页
        1.3.3 纳税信用第24-25页
        1.3.4 纳税信用体系第25-26页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6-27页
        1.4.1 研究内容第26页
        1.4.2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5 创新与不足第27-28页
2 纳税信用的基础理论分析第28-38页
    2.1 纳税信用的理论基础第28-34页
        2.1.1 社会契约论第28-29页
        2.1.2 “理性人”假设第29-30页
        2.1.3 A-S逃税模型第30-32页
        2.1.4 博弈论第32-34页
    2.2 纳税信用与影响因素第34-38页
        2.2.1 政府信用第34-35页
        2.2.2 遵从成本第35页
        2.2.3 法律制度第35-36页
        2.2.4 文化传统第36-38页
3 鹰潭市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状况及评价第38-55页
    3.1 鹰潭市经济税收环境第38-42页
        3.1.1 鹰潭市经济概况第38-39页
        3.1.2 鹰潭市税收收入情况第39-41页
        3.1.3 鹰潭市税务登记情况第41页
        3.1.4 鹰潭市纳税申报情况第41-42页
    3.2 鹰潭市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状况第42-46页
        3.2.1 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方面第43-44页
        3.2.2 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方面第44-45页
        3.2.3 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方面第45页
        3.2.4 诚信纳税宣传教育方面第45-46页
    3.3 鹰潭市纳税信用体系效果评价第46-49页
        3.3.1 纳税信用等级普遍不高第46-47页
        3.3.2 税收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第47-48页
        3.3.3 纳税人的缴税意愿较低第48-49页
        3.3.4 纳税信用的社会效果差第49页
    3.4 鹰潭市纳税信用体系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第49-55页
        3.4.1 政府信用未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第50-51页
        3.4.2 社会信用协作机制尚未形成第51-52页
        3.4.3 纳税信用评价制度设计不合理第52-53页
        3.4.4 纳税信用管理和宣传工作薄弱第53页
        3.4.5 税务部门行政执法力度不强第53页
        3.4.6 落实联合奖惩措施不到位第53-54页
        3.4.7 纳税信用市场机制不健全第54-55页
4 国内外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借鉴第55-64页
    4.1 国内其他地区的建设经验第55-58页
        4.1.1 上海第55-56页
        4.1.2 厦门第56-57页
        4.1.3 杭州第57-58页
    4.2 国外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第58-61页
        4.2.1 美国第58-59页
        4.2.2 日本第59-60页
        4.2.3 欧盟第60-61页
    4.3 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启示第61-64页
        4.3.1 重视纳税信用立法,提供制度保障第62页
        4.3.2 注重信用信息采集,实现数据共享第62页
        4.3.3 严惩税收违法行为,促进纳税遵从第62页
        4.3.4 发展税收代理行业,引导依法纳税第62-63页
        4.3.5 实行纳税信用分类管理,激励诚信纳税人第63-64页
5 优化鹰潭市纳税信用体系的建议第64-73页
    5.1 健全地方社会信用支撑体系第64-65页
        5.1.1 完善地方信用法规制度第64页
        5.1.2 统一全市信用标准规范第64-65页
        5.1.3 加强公共信用平台建设第65页
        5.1.4 扩大信用信息应用范围第65页
    5.2 发挥政府信用示范引领作用第65-67页
        5.2.1 清理地方财税优惠政策第66页
        5.2.2 支持税务部门依法行政第66页
        5.2.3 科学合理使用税收收入第66-67页
    5.3 改进纳税信用评价制度第67-68页
        5.3.1 扩大纳税信用评价范围第67页
        5.3.2 科学设计纳税信用评价指标第67-68页
        5.3.3 优化纳税信用评价程序第68页
    5.4 完善纳税信用分级分类管理手段第68-69页
        5.4.1 强化纳税信用信息的共享第68页
        5.4.2 实施纳税信用等级专业化管理第68页
        5.4.3 落实联合激励和惩戒措施第68-69页
    5.5 提升税务部门执法和服务水平第69-70页
        5.5.1 提升税收征管信息化水平第69页
        5.5.2 加大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第69-70页
        5.5.3 优化纳税服务手段和方式第70页
    5.6 培育纳税人诚信纳税理念第70-71页
        5.6.1 引导纳税人转变税收理念第70页
        5.6.2 营造诚信纳税的社会氛围第70-71页
        5.6.3 凝聚社会诚信纳税的共识第71页
    5.7 发展纳税信用服务市场第71-73页
        5.7.1 引入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第71-72页
        5.7.2 开放纳税信用信息数据第72页
        5.7.3 开发纳税信用服务产品第72-73页
结论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9页
致谢第79-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血清亲环素A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下一篇:苯并磷杂环戊二烯和呋喃并[3,2-c]吡啶类化合物合成新方法及多肽固相合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