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中立制度视野下的国有企业治理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4-16页 |
2. 竞争中立制度及其相关概念 | 第16-22页 |
2.1 竞争中立制度及其相关概念的定义 | 第16-17页 |
2.1.1 竞争中立的定义 | 第16-17页 |
2.1.2 竞争中立制度的定义 | 第17页 |
2.2 竞争中立制度与国有企业治理的关系 | 第17-19页 |
2.3 竞争中立制度的界定 | 第19-21页 |
2.3.1 竞争中立制度的核心 | 第19-20页 |
2.3.2 竞争中立制度的法律功能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竞争中立的法律渊源与规则实践 | 第22-31页 |
3.1 竞争中立的法律渊源 | 第22-27页 |
3.1.1 发端于澳大利亚国内法 | 第22-23页 |
3.1.2 在多双边经贸协定中发展 | 第23-24页 |
3.1.3 与普遍国际规则相契合 | 第24-27页 |
3.1.4 国际组织的推广形成“国际软法” | 第27页 |
3.2 竞争中立制度治理国有企业的实践 | 第27-29页 |
3.2.1 澳大利亚的实践 | 第27-28页 |
3.2.2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实践 | 第28-2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4. 我国关于竞争中立的法律实践 | 第31-42页 |
4.1 契合竞争中立精神的国有企业法规 | 第31-34页 |
4.1.1 清除对国有企业的计划管制 | 第31-32页 |
4.1.2 以《公司法》为核心的公司制改革 | 第32页 |
4.1.3 加强反垄断立法促进竞争 | 第32-33页 |
4.1.4 建立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 第33-34页 |
4.2 与竞争中立制度相违背之处 | 第34-41页 |
4.2.1 国有企业的特权性优惠 | 第34-35页 |
4.2.2 国有企业造成的行业垄断 | 第35-38页 |
4.2.3 行政垄断法律监管不足 | 第38-39页 |
4.2.4 国有企业所有权主体缺位 | 第39-4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5. 竞争中立制度对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的启发 | 第42-50页 |
5.1 国有企业的分类经营 | 第42-43页 |
5.2 政府对市场审慎干预 | 第43-44页 |
5.3 增强对国有企业垄断的规制 | 第44-48页 |
5.3.1 构建行政垄断法律监管制度 | 第44-45页 |
5.3.2 减少社会资本的市场准入限制 | 第45-46页 |
5.3.3 引入私有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 | 第46-48页 |
5.4 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 第48-50页 |
5.4.1 健全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 | 第48-49页 |
5.4.2 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去行政化”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