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临床资料 | 第10-12页 |
1 病例收集 | 第10页 |
2 诊断标准 | 第10页 |
3 纳入标准 | 第10-11页 |
4 排除标准 | 第11页 |
5 脱落标准 | 第11页 |
6 脱落病例处理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1 治疗方法 | 第12-13页 |
1.1 术前常规 | 第12页 |
1.2 手术方法及治疗 | 第12页 |
1.3 术后分组治疗 | 第12-13页 |
2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13页 |
3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3-14页 |
3.1 疼痛VAS评分 | 第13页 |
3.2 下腰痛功能评价 | 第13页 |
3.3 下肢肌电图检查 | 第13-14页 |
3.4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 第14页 |
4 安全性观察指标 | 第14页 |
5 疗效评定时机 | 第14页 |
6 统计学方法 | 第14-1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5-25页 |
1 一般资料分析 | 第15-16页 |
2 术前及术后第1天指标分析 | 第16-18页 |
3 治疗后各指标分析 | 第18-25页 |
讨论 | 第25-33页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后路单纯髓核摘除术 | 第25页 |
2 术后麻痛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病因病机 | 第25-26页 |
2.1 发病机制 | 第25-26页 |
2.2 病因病机 | 第26页 |
3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麻痛综合征的治疗现状 | 第26-28页 |
3.1 西医方面 | 第26-27页 |
3.2 中医方面 | 第27-28页 |
4 治疗原则、主方出处、方药分析及药理学机制 | 第28-31页 |
4.1 治疗原则 | 第28页 |
4.2 主方出处 | 第28-29页 |
4.3 方药分析 | 第29-30页 |
4.4 药理学机制 | 第30-31页 |
5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5.1 VAS评分 | 第31页 |
5.2 JOA评分 | 第31-32页 |
5.3 H 反射值差值 | 第32页 |
5.4 ODI评分 | 第32页 |
6 术后安全性观察 | 第32-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附录 | 第36-47页 |
文献综述 | 第47-51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历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