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第2章 可穿戴设备交互设计的概念和发展 | 第13-21页 |
2.1 智能可穿戴设备和人机交互界面的概念 | 第13-15页 |
2.1.1 智能可穿戴设备概念 | 第13页 |
2.1.2 人机交互界面概述 | 第13-15页 |
2.2 可穿戴设备交互设计的发展历史 | 第15-17页 |
2.2.1 可穿戴设备的萌芽期和其交互方式 | 第15页 |
2.2.2 可穿戴设备新的发展阶段和用户图像界面 | 第15-16页 |
2.2.3 智能可穿戴设备蓬勃发展阶段和自然用户界面 | 第16-17页 |
2.3 自然用户界面 | 第17-20页 |
2.3.1 自然用户界面概述 | 第17-19页 |
2.3.2 用户心理模型的概念 | 第19-20页 |
2.4 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智能可穿戴设备交互设计案例分析 | 第21-31页 |
3.1 从产品形态的维度分析可穿戴设备及其交互方式 | 第21-24页 |
3.1.1 从产品形态上划分 | 第21-23页 |
3.1.2 可穿戴设备信息输入和输出分析 | 第23-24页 |
3.2 分析平台级的可穿戴设备及其交互方式 | 第24-29页 |
3.2.1 以AppleWatch手表为例 | 第24-26页 |
3.2.2 AndroidWear:以GoogleGlass为例 | 第26-28页 |
3.2.3 AndroidWear补充:以智能手表用户界面为例 | 第28页 |
3.2.4 非平台类产品:以咕咚手环为例 | 第28-29页 |
3.3 小结 | 第29-31页 |
第4章 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心理及其交互设计原则 | 第31-41页 |
4.1 用户在可穿戴设备中的注意力 | 第31-34页 |
4.1.1 注意力 | 第31-32页 |
4.1.2 可穿戴设备中用户的注意力 | 第32-33页 |
4.1.3 可穿戴设备中注意力的设计原则 | 第33-34页 |
4.2 可穿戴设备中的用户记忆 | 第34-37页 |
4.2.1 记忆的多阶段 | 第34-35页 |
4.2.2 可穿戴设备中记忆生成的类型 | 第35页 |
4.2.3 可穿戴设备在记忆层面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4.2.4 可穿戴设备在记忆层面的交互设计原则 | 第36-37页 |
4.3 寻找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参照 | 第37-39页 |
4.3.1 认知参照点 | 第37-38页 |
4.3.2 为可穿戴设备寻找参照点的方法——匹配 | 第38-39页 |
4.4 小结 | 第39-41页 |
第5章 可穿戴设备中在信息输出和信息输入阶段的交互设计原则 | 第41-59页 |
5.1 视觉和视觉显示器 | 第42-46页 |
5.1.1 视觉属性 | 第42-43页 |
5.1.2 视觉信号的设计原则 | 第43-46页 |
5.2 听觉和听觉显示器 | 第46-47页 |
5.2.1 听觉属性 | 第46页 |
5.2.2 听觉觉显示器的设计原则 | 第46-47页 |
5.3 触觉和触觉显示器 | 第47-48页 |
5.3.1 触觉属性 | 第47-48页 |
5.3.2 触觉显示器的设计原则 | 第48页 |
5.4 声音识别 | 第48-50页 |
5.4.1 声音识别概述 | 第48-49页 |
5.4.2 声音识别的交互设计原则 | 第49-50页 |
5.5 自由手势交互 | 第50-53页 |
5.5.1 自由手势交互概述 | 第50-51页 |
5.5.2 自由手势交互的设计原则 | 第51-53页 |
5.6 触屏手势交互 | 第53-57页 |
5.6.1 触屏手势概述 | 第53-54页 |
5.6.2 触屏手势交互的设计原则 | 第54-57页 |
5.7 小结 | 第57-59页 |
第6章 设计案例——口袋购物AppleWatch版本设计 | 第59-66页 |
6.1 设计背景和框架 | 第59-60页 |
6.1.1 口袋购物iWatch版本的背景 | 第59-60页 |
6.1.2 从移动端向iWatch端的迁移和相应的设计原则 | 第60页 |
6.2 口袋购物IWATCH端的交互设计 | 第60-66页 |
6.2.1 信息架构、操作流程的设计及其设计原则 | 第60-62页 |
6.2.2 具体界面的设计及其设计原则 | 第62-66页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6-68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6页 |
7.2 局限和不足 | 第66-67页 |
7.3 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 A | 第71-72页 |
附录 B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