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 | 第11-16页 |
(一) 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时代背景 | 第11-13页 |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推动作用 | 第11-12页 |
2、时代和地域特征 | 第12-13页 |
(二) 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思想来源 | 第13-16页 |
1、伊壁鸠鲁的无神论启蒙思想 | 第13-14页 |
2、黑格尔哲学、青年黑格尔派及费尔巴哈的理论影响 | 第14-16页 |
二、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形成与演变 | 第16-29页 |
(一) 马克思青少年时期宗教思想的转变与发展 | 第16-18页 |
1、《论宗教问题作文》和《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期的宗教情感 | 第16-17页 |
2、《博士论文》时期的宗教思想 | 第17-18页 |
(二) 1841——1844年从对天国的批判走向对尘世的批判 | 第18-24页 |
1、《莱茵报》时期的宗教批判 | 第19-20页 |
2、《德法年鉴》时期的宗教批判 | 第20-24页 |
(三) 1844年以后的宗教批判 | 第24-29页 |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宗教的批判 | 第24-26页 |
2、《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对宗教的批判 | 第26-29页 |
三、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9-35页 |
(一) 马克思宗教本质观 | 第29-30页 |
(二) 马克思宗教历史观 | 第30-33页 |
(三) 马克思宗教价值观 | 第33-35页 |
四、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 | 第35-40页 |
(一) 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 第35-37页 |
(二) 宗教的人文价值 | 第37-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