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安全与效率的特长公路隧道限速方案及仿真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隧道事故分布特点 | 第13-14页 |
1.3.2 限速值确定方法研究 | 第14-16页 |
1.3.3 负二项回归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 第16-17页 |
1.3.4 欧式距离的研究及应用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1 隧道内交通安全影响因素 | 第18页 |
1.4.2 基于负二项回归模型构建事故模型 | 第18页 |
1.4.3 基于连续交通流理论构建效率模型 | 第18页 |
1.4.4 基于改进的欧式距离构建限速模型 | 第18页 |
1.4.5 VISSIM仿真分析 | 第18-19页 |
1.5 论文的组织与结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公路隧道交通安全影响因素 | 第20-35页 |
2.1 驾驶人的生理及心理因素 | 第20-24页 |
2.1.1 视觉特性 | 第20-22页 |
2.1.2 反应特性 | 第22-23页 |
2.1.3 不良驾驶行为 | 第23-24页 |
2.2 隧道条件及环境因素 | 第24-29页 |
2.2.1 隧道条件 | 第24-27页 |
2.2.2 环境因素 | 第27-29页 |
2.3 车辆因素 | 第29-30页 |
2.3.1 车辆的动力性能 | 第29-30页 |
2.3.2 车辆的制动性能 | 第30页 |
2.4 隧道内交通状态 | 第30-32页 |
2.4.1 交通量 | 第30-31页 |
2.4.2 运行速度 | 第31-32页 |
2.4.3 大车混入率 | 第32页 |
2.5 隧道内基础设施 | 第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公路隧道交通流特性分析 | 第35-41页 |
3.1 峦山公路隧道行车特点 | 第35-36页 |
3.2 连续交通流基本理论 | 第36-38页 |
3.2.1 总体关系 | 第36页 |
3.2.2 数学描述 | 第36-38页 |
3.3 连续交通流拥挤分析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基于安全与效率运行规则构建可变限速模型 | 第41-53页 |
4.1 基于负二项回归构建事故数模型 | 第41-46页 |
4.1.1 负二项回归模型简介 | 第41-44页 |
4.1.2 隧道事故数回归分析 | 第44-46页 |
4.2 基于连续交通流理论构建效率模型 | 第46-50页 |
4.2.1 单向车道基本通行能力 | 第46-48页 |
4.2.2 效率模型的构建 | 第48-50页 |
4.3 基于欧式距离构建限速模型并求解 | 第50-51页 |
4.3.1 模型建立 | 第50-51页 |
4.3.2 模型求解 | 第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仿真分析及建议 | 第53-65页 |
5.1 马峦山公路隧道简介 | 第53-54页 |
5.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54页 |
5.3 Vissim仿真分析 | 第54-62页 |
5.3.1 仿真模型建立 | 第54-56页 |
5.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6-62页 |
5.4 限速建议 | 第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65页 |
6.2 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