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业预警机制的概述 | 第13-21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 | 第13页 |
二、学业预警机制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学业预警机制的背景 | 第14-16页 |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 | 第14-15页 |
二、构建学业预警机制的背景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学业预警机制的意义 | 第16-17页 |
一、改变了固有的强制性的管理模式 | 第16页 |
二、开辟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 第16页 |
三、提升了高校的学生管理水平 | 第16-17页 |
四、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统一 | 第17页 |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业预警机制的辩证关系 | 第17-21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导学业预警机制方向正确的根本保障 | 第17页 |
二、学业预警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体现 | 第17-18页 |
三、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共同发展 | 第18页 |
四、最终目标都是培养优秀人才 | 第18-21页 |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业预警机制中的应用状况 | 第21-33页 |
第一节 在学业预警机制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第21-24页 |
一、进一步改进学生管理工作 | 第21页 |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 第21-22页 |
三、社会的人才需求 | 第22-23页 |
四、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在学业预警机制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做法 | 第24-26页 |
一、划分标准 | 第24-25页 |
二、实施流程 | 第25-26页 |
第三节 现有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8页 |
一、对预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配备不足 | 第26页 |
二、缺乏对预警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 第26-27页 |
三、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力度不够 | 第27页 |
四、对预警学生的帮扶教育缺乏正确引导 | 第27页 |
五、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化,与实践相脱离 | 第27-28页 |
六、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力度不足 | 第28页 |
第四节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28-33页 |
一、学业预警机制忽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 | 第28-29页 |
二、学生管理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薄弱 | 第29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理念、方法发挥不够 | 第29页 |
四、信息时代下复杂的网络环境 | 第29-30页 |
五、学生工作管理队伍的建设落后 | 第30页 |
六、缺乏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学业预警机制 | 第33-41页 |
第一节 以学生为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 第33-34页 |
一、立足于实际,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第33页 |
二、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 第33-34页 |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 第34页 |
第二节 建立长效学业预警机制 | 第34-36页 |
一、建立全员参与的多层面教育和帮扶机制 | 第34-35页 |
二、健全学业预警工作的检查、监督机制 | 第35页 |
三、每学期初召开预警工作会议 | 第35页 |
四、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育人能力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建立教学管三方合作机制 | 第36-38页 |
一、实行课堂签到制、加大检查力度 | 第36页 |
二、加强师生沟通,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 第36-37页 |
三、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度 | 第37页 |
四、定期召开交流会、建立领头学习观念 | 第37-38页 |
第四节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 | 第38-39页 |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预警系统管理队伍 | 第38页 |
二、建立院级大学生心理素质跟踪制度 | 第38页 |
三、建立正规化的学生干部队伍 | 第38-39页 |
四、建立计算机信息网络平台预警系统 | 第39页 |
第五节 完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 | 第39-41页 |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 第39页 |
二、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业预警机制中的参与度 | 第39-40页 |
三、健全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