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反思与修正 | 第10页 |
1.1.2 契机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 第12-16页 |
1.3.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3.1.1 历史文化名城 | 第12-13页 |
1.3.1.2 城市历史景观 | 第13页 |
1.3.1.3 传统街巷 | 第13-14页 |
1.3.2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4-15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7-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传统街巷保护相关理论案例研究 | 第20-34页 |
2.1 历史城市与传统街巷理论 | 第20-26页 |
2.1.1 城市形态理论 | 第20-21页 |
2.1.1.1 城市形态的概念 | 第20-21页 |
2.1.1.2 道路网与城市形态 | 第21页 |
2.1.1.3 城市形态与城市景观 | 第21页 |
2.1.2 城市肌理理论 | 第21-23页 |
2.1.2.1 城市肌理的定义 | 第21-22页 |
2.1.2.2 城市肌理的类型 | 第22-23页 |
2.1.2.3 城市肌理与街道句法 | 第23页 |
2.1.3 街巷空间构成 | 第23-25页 |
2.1.3.1 空间界面构成 | 第23-24页 |
2.1.3.2 尺度与比例 | 第24页 |
2.1.3.3 走势与节点 | 第24-25页 |
2.1.4 街巷场所精神 | 第25-26页 |
2.1.4.1 场所精神 | 第25页 |
2.1.4.2 街道与场所 | 第25-26页 |
2.2 国内传统街巷保护的探索实践 | 第26-33页 |
2.2.1 北京旧城与胡同保护 | 第26-30页 |
2.2.1.1 北京旧城格局及路网结构 | 第26页 |
2.2.1.2 北京名城整体保护 | 第26-28页 |
2.2.1.3 北京街巷胡同整治 | 第28-30页 |
2.2.2 苏州古城与水乡街巷保护 | 第30-33页 |
2.2.2.1 苏州古城格局及路网结构 | 第30-31页 |
2.2.2.2 街坊保护规划 | 第31-32页 |
2.2.2.3 街巷特色传承 | 第32-33页 |
2.2.3 案例总结 | 第33页 |
2.3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福州古城区传统街巷演变、特征与现状 | 第34-63页 |
3.1 福州古城区传统街巷演变 | 第34-37页 |
3.1.1 福州古城历史变迁 | 第34-35页 |
3.1.2 福州古城传统街巷格局演变 | 第35-37页 |
3.2 福州传统街巷特征 | 第37-41页 |
3.2.1 街巷系统特征 | 第37-39页 |
3.2.1.1 层级分明的街巷系统 | 第37-38页 |
3.2.1.2 基于自然的路网脉络 | 第38-39页 |
3.2.2 街巷空间特征 | 第39-40页 |
3.2.2.1 界面 | 第39-40页 |
3.2.2.2 尺度与比例 | 第40页 |
3.2.2.3 走势与节点 | 第40页 |
3.2.3 街巷场所特征 | 第40-41页 |
3.3 福州传统街巷现状调查 | 第41-62页 |
3.3.1 古城传统街巷分布现状 | 第41-48页 |
3.3.1.1 城西区域 | 第42-44页 |
3.3.1.2 城东区域 | 第44-47页 |
3.3.1.3 其他 | 第47-48页 |
3.3.2 古城传统街巷层级现状 | 第48-59页 |
3.3.2.1 主干道 | 第49-50页 |
3.3.2.2 次干道 | 第50-52页 |
3.3.2.3 支路 | 第52-55页 |
3.3.2.4 巷弄 | 第55-59页 |
3.3.3 调查分析 | 第59-62页 |
3.3.3.1 福州古城街巷格局存续 | 第59-60页 |
3.3.3.2 福州古城街巷层级特性 | 第60-61页 |
3.3.3.3 优势及存在问题 | 第61-62页 |
3.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福州古城区传统街巷保护整治 | 第63-105页 |
4.1 福州传统街巷保护整治概况 | 第63页 |
4.2 福州传统街巷保护整治分析 | 第63-85页 |
4.2.1 主干道保护 | 第64-67页 |
4.2.1.1 保护传统中轴线 | 第64-65页 |
4.2.1.2 保护沿线重要历史遗迹 | 第65-66页 |
4.2.1.3 增强与坊巷的互动关联 | 第66-67页 |
4.2.2 次干道保护 | 第67-70页 |
4.2.2.1 强化城市次级轴线 | 第67页 |
4.2.2.2 挖掘沿线历史资源 | 第67-68页 |
4.2.2.3 整治提升沿街建筑品质 | 第68-69页 |
4.2.2.4 完善绿化景观 | 第69页 |
4.2.2.5 统一街道家具 | 第69-70页 |
4.2.3 支路保护 | 第70-73页 |
4.2.3.1 优化交通功能 | 第71页 |
4.2.3.2 处理道路断面 | 第71页 |
4.2.3.3 整治沿街界面 | 第71-72页 |
4.2.3.4 反映市井百态 | 第72-73页 |
4.2.4 巷弄保护 | 第73-85页 |
4.2.4.1 丰富界面构成元素 | 第73-78页 |
4.2.4.2 设置节点空间 | 第78-80页 |
4.2.4.3 强化细部设计 | 第80-81页 |
4.2.4.4 凸显历史遗存 | 第81-84页 |
4.2.4.5 塑造街巷特色 | 第84页 |
4.2.4.6 提倡公众参与 | 第84-85页 |
4.3 福州传统街巷保护整治策略总结 | 第85-104页 |
4.3.1 区分层级强化秩序与连接,延续传统街巷路网结构 | 第85-88页 |
4.3.1.1 由层级组织实现路网结构整体保护 | 第85-87页 |
4.3.1.2 由传统轴线强化路网结构秩序 | 第87页 |
4.3.1.3 由历史街区形成路网结构重要节点 | 第87-88页 |
4.3.2 传统文化与新业态相叠加,丰富传统街巷功能类型 | 第88-90页 |
4.3.2.1 传统街巷转变为城市文化体验场所 | 第88-89页 |
4.3.2.2 新型业态植入增加传统街巷吸引力 | 第89-90页 |
4.3.3 人文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修复传统街巷与山水关系 | 第90-92页 |
4.3.3.1 传统街巷与城市山体的共生 | 第90-91页 |
4.3.3.2 传统街巷与城市水体的共生 | 第91-92页 |
4.3.4 与社区营造相结合,传统街巷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 第92-95页 |
4.3.4.1 依托社区营造分片保护与整治 | 第92-93页 |
4.3.4.2 以历史街巷建构起社区邻里空间 | 第93-94页 |
4.3.4.3 以社区营造方式加强居民参与 | 第94-95页 |
4.3.5 注重空间构成要素,重塑传统街巷空间景观意向 | 第95-100页 |
4.3.5.1 重塑街巷空间界面的连续统一 | 第95-97页 |
4.3.5.2 协调街巷尺度与比例 | 第97-98页 |
4.3.5.3 街巷走势及重要节点塑造 | 第98-99页 |
4.3.5.4 提升传统街巷公共空间品质 | 第99-100页 |
4.3.6 充分利用遗产资源,展现传统街巷历史文化内涵 | 第100-102页 |
4.3.6.1 物质性遗产资源 | 第100-101页 |
4.3.6.2 非物质性遗产资源 | 第101-102页 |
4.3.7 延续丰富场所内涵,促进传统街巷的认知与认同 | 第102-104页 |
4.3.7.1 延续传统街巷居住环境内涵 | 第102-103页 |
4.3.7.2 挖掘传统街巷场所特征 | 第103-104页 |
4.4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五章 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传统街巷保护实践 | 第105-130页 |
5.1 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概况 | 第105-106页 |
5.1.1 区位及基本情况 | 第105页 |
5.1.2 遗产资源 | 第105-106页 |
5.2 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街巷调查分析 | 第106-111页 |
5.2.1 传统街巷结构形态 | 第106-107页 |
5.2.2 传统街巷现状调查 | 第107-110页 |
5.2.2.1 路网格局现状 | 第107-108页 |
5.2.2.2 街巷现状 | 第108-110页 |
5.2.3 保护价值评估 | 第110-111页 |
5.2.3.1 历史人文价值 | 第110-111页 |
5.2.3.2 风貌特色价值 | 第111页 |
5.2.4 现状问题分析 | 第111页 |
5.3 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传统街巷的保护与重塑 | 第111-129页 |
5.3.1 保护和延续原有街巷路网格局 | 第112-114页 |
5.3.1.1 地块划分 | 第112-113页 |
5.3.1.2 街巷连接 | 第113-114页 |
5.3.2 完善区内交通系统 | 第114-115页 |
5.3.3 街巷保护与中山社区营造 | 第115-117页 |
5.3.4 串联显现区内遗产资源 | 第117-119页 |
5.3.5 片区街巷分级保护与整治 | 第119-129页 |
5.3.5.1 干道整治 | 第119-120页 |
5.3.5.2 支路(中山路)保护 | 第120-125页 |
5.3.5.3 巷弄保护 | 第125-129页 |
5.4 小结 | 第129-130页 |
结论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个人简历 | 第136-137页 |
在读期间己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