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硅酸镁基纳米复合材料对废水中有机物及重金属的去除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8页
    1.1 废水污染现状第11-17页
        1.1.1 有机废水第11-14页
            1.1.1.1 有机废水的特点及主要污染物第11-13页
            1.1.1.2 有机废水常用的处理方法第13-14页
        1.1.2 无机废水第14-17页
            1.1.2.1 无机废水的特点及主要污染物第14-15页
            1.1.2.2 重金属废水常用的处理方法第15-17页
    1.2 纳米材料第17-19页
        1.2.1 纳米材料定义及特性第17页
        1.2.2 纳米材料的应用第17-18页
            1.2.2.1 纳米材料在化工领域的应用第17页
            1.2.2.2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第17页
            1.2.2.3 纳米材料在航天技术领域的应用第17-18页
            1.2.2.4 纳米材料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第18页
        1.2.3 硅酸盐纳米材料第18-19页
            1.2.3.1 硅酸盐纳米材料的特点第18页
            1.2.3.2 硅酸盐纳米材料的应用第18-19页
    1.3 纳米复合材料的概述第19-20页
        1.3.1 纳米复合材料的分类及其特点第19-20页
        1.3.2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第20页
    1.4 纳米复合材料中基体材料的研究进展第20-26页
        1.4.1 氧化石墨烯(GO)第20-22页
            1.4.1.1 GO材料的性能第20-21页
            1.4.1.2 GO基复合材料第21-22页
        1.4.2 碳纳米管(CNTs)第22-23页
            1.4.2.1 CNTs材料的性能第22页
            1.4.2.2 CNTs基复合材料第22-23页
        1.4.3 聚苯乙烯微球(PS)第23-24页
            1.4.3.1 PS材料的性能第23页
            1.4.3.2 PS基复合材料第23-24页
        1.4.4 壳聚糖(CTS)第24-26页
            1.4.4.1 CTS材料的性能第24-25页
            1.4.4.2 CTS基复合材料第25-26页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26-28页
        1.5.1 研究内容第26-27页
        1.5.2 研究意义第27-28页
第二章 硅酸镁纳米颗粒聚集体对MB的吸附研究第28-44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实验部分第28-34页
        2.2.1 实验仪器第28-29页
        2.2.2 实验材料第29-30页
        2.2.3 硅酸镁纳米颗粒的合成第30页
            2.2.3.1 水体系下合成硅酸镁纳米颗粒(MS)第30页
            2.2.3.2 醇水体系下合成硅酸镁纳米颗粒(T-MS)第30页
            2.2.3.3 B-MS第30页
        2.2.4 吸附实验第30-31页
            2.2.4.1 pH对吸附MB的影响第30-31页
            2.2.4.2 吸附动力学实验第31页
            2.2.4.3 吸附等温线实验第31页
        2.2.5 选择性吸附实验第31页
            2.2.5.1 复合染料对T-MS吸附MB的影响第31页
            2.2.5.2 阴离子对T-MS吸附MB的影响第31页
        2.2.6 表征及分析第31-34页
            2.2.6.1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31-32页
            2.2.6.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EDS)测试第32页
            2.2.6.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32页
            2.2.6.4 比表面积分析(BET)第32页
            2.2.6.5 Zeta电势的测定第32-33页
            2.2.6.6 MB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3页
            2.2.6.7 阴离子浓度的测定第33-34页
    2.3 结果分析及讨论第34-43页
        2.3.1 XRD分析第34页
        2.3.2 SEM分析第34-35页
        2.3.3 BET分析第35-36页
        2.3.4 不同pH值下T-MS的Zeta电势第36-37页
        2.3.5 吸附实验第37-41页
            2.3.5.1 时间对吸附率的影响第37页
            2.3.5.2 pH值对吸附率的影响第37-38页
            2.3.5.3 吸附动力学第38-40页
            2.3.5.4 吸附等温线第40-41页
        2.3.6 选择性吸附实验第41-43页
            2.3.6.1 混合染料对T-MS吸附MB的影响第41-42页
            2.3.6.2 阴离子对T-MS吸附MB的影响第42-43页
    2.4 本章小节第43-44页
第三章 硅酸镁@氧化石墨烯对废水中Eu~(3+)的富集研究第44-62页
    3.1 引言第44-45页
    3.2 实验部分第45-50页
        3.2.1 实验仪器第45页
        3.2.2 实验材料第45-46页
        3.2.3 MgSi@GO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第46-47页
            3.2.3.1 氧化石墨烯(GO)的制备第46页
            3.2.3.2 硅酸镁(MgSi)纳米颗粒的合成第46页
            3.2.3.3 SiO_2@GO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第46-47页
            3.2.3.4 MgSi@GO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第47页
        3.2.4 吸附实验第47-48页
            3.2.4.1 不同pH对吸附的影响第47页
            3.2.4.2 吸附动力学实验第47-48页
            3.2.4.3 吸附等温线第48页
            3.2.4.4 阳离子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48页
            3.2.4.5 MgSi@GO的循环回收利用第48页
        3.2.5 表征及分析第48-50页
            3.2.5.1 XRD粉末衍射仪分析第48页
            3.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EDS)测试第48页
            3.2.5.3 比表面积分析分析(BET)第48-49页
            3.2.5.4 Zeta电势的测定第49页
            3.2.5.5 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49页
            3.2.5.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49页
            3.2.5.7 水中Eu~(3+)含量的测定第49-50页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50-61页
        3.3.1 合成过程第50页
            3.3.1.1 MgSi纳米颗粒的合成过程第50页
            3.3.1.2 MgSi@GO合成过程第50页
        3.3.2 XRD分析第50-51页
        3.3.3 SEM及EDS分析第51-52页
        3.3.4 比表面积分析第52-53页
        3.3.5 Zeta电势分析第53-54页
        3.3.6 吸附实验第54-59页
            3.3.6.1 时间对吸附率的影响第54-55页
            3.3.6.2 pH对MgSi@GO吸附Eu~(3+)的影响第55-56页
            3.3.6.3 吸附动力学第56-57页
            3.3.6.4 吸附等温线第57-59页
            3.3.6.5 阳离子对MgSi@GO吸附Eu~(3+)的影响第59页
        3.3.7 MgSi@GO的循环回收利用第59-61页
            3.3.7.1 MgSi@GO吸附Eu~(3+)后的表征第59-60页
            3.3.7.2 MgSi@GO的循环使用第60-61页
    3.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硅酸镁@磺化聚苯乙烯球对水中BPA的去除研究第62-81页
    4.1 引言第62-63页
    4.2 实验部分第63-68页
        4.2.1 实验材料第63页
        4.2.2 实验仪器第63页
        4.2.3 硅酸镁@磺化聚苯乙烯球的合成第63-65页
            4.2.3.1 硅酸镁(MgSi)的合成第63页
            4.2.3.2 聚苯乙烯球(PS)的合成第63-64页
            4.2.3.3 聚苯乙烯球的磺化第64页
            4.2.3.4 MgSi@SPS复合材料的合成第64-65页
        4.2.4 吸附实验第65-66页
            4.2.4.1 MgSi与SPS最佳复合比例的确定第65页
            4.2.4.2 pH对吸附BPA的影响第65页
            4.2.4.3 吸附动力学实验第65-66页
            4.2.4.4 吸附等温线实验第66页
        4.2.5 选择性吸附实验第66页
        4.2.6 回收循环利用实验第66页
        4.2.7 表征及分析第66-68页
            4.2.7.1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66页
            4.2.7.2 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66页
            4.2.7.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EDS)测试第66-67页
            4.2.7.4 比表面积(BET)分析第67页
            4.2.7.5 Zeta电势的测定第67页
            4.2.7.6 水中BPA的测定第67-68页
    4.3 结果分析及讨论第68-79页
        4.3.1 XRD分析第68-69页
        4.3.2 FTIR分析第69页
        4.3.3 SEM分析第69-71页
        4.3.4 BET分析第71-72页
        4.3.5 Zeta电势分析第72-73页
        4.3.6 吸附实验第73-77页
            4.3.6.1 MgSi@SPSx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测试第73页
            4.3.6.2 pH对吸附BPA的影响第73-74页
            4.3.6.3 时间对吸附率的影响第74-75页
            4.3.6.4 吸附动力学第75页
            4.3.6.5 吸附等温线第75-77页
        4.3.7 选择性吸附实验第77-79页
            4.3.7.1 阳离子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77-78页
            4.3.7.2 阴离子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78-79页
        4.3.8 MgSi@SPS_5的洗脱及回收利用第79页
    4.4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结论第81-82页
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2页
致谢第92-93页
个人简历第93-94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
下一篇:化学沉淀—电芬顿法联合处理伴矿景天汁液重金属和有机物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