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论文--波导光学与集成光学论文--光纤元件论文

光纤中多束激光脉冲的相互作用与控制机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3页
        1.2.1 光控制光技术第12-13页
        1.2.2 脉冲质量平衡技术第13页
    1.3 光纤的特性第13-17页
    1.4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第17-18页
第2章 非线性传输与控制的研究基础第18-34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单束激光脉冲非线性传输第18-23页
        2.2.1 单束激光脉冲非线性传输演化方程第18-22页
        2.2.2 单束激光脉冲非线性传输的归一化演化方程第22-23页
    2.3 两束激光脉冲的非线性传输第23-33页
        2.3.1 两束激光脉冲非线性传输的耦合演化方程第23-26页
        2.3.2 两束激光脉冲非线性传输演化方程的数值方法第26-28页
        2.3.3 两束激光脉冲非线性传输中的频域和时域效应第28-33页
    2.4 多束激光脉冲的非线性传输第33页
    2.5 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强光对弱光控制的孤子俘获特性研究第34-44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孤子俘获理论分析第34-37页
        3.2.1 强光和弱光共同传输的非线性模型第34-35页
        3.2.2 强光孤子俘获弱光的定性分析第35-37页
    3.3 孤子俘获的数值模拟第37-41页
        3.3.1 强光频率为0时强光和弱光的传输特性第37-39页
        3.3.2 强光频率不为0时强光和弱光的传输特性第39-40页
        3.3.3 两种情况下强光和弱光传输特性的对比第40-41页
    3.4 关于孤子俘获规律的讨论第41-43页
    3.5 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基于多束激光脉冲的堆积脉冲特性研究第44-54页
    4.1 引言第44页
    4.2 堆积脉冲的非线性传输模型及验证第44-48页
        4.2.1 堆积脉冲的非线性传输模型第44-45页
        4.2.2 堆积脉冲非线性传输模型的验证第45-48页
    4.3 堆积脉冲的非线性传输第48-51页
        4.3.1 堆积脉冲非线性传输的脉冲强度演化第49-50页
        4.3.2 堆积脉冲非线性传输的脉冲强度分布第50-51页
    4.4 堆积脉冲的峰均比演化研究第51-53页
    4.5 小结第53-54页
结论第54-57页
参考文献第57-63页
致谢第63-64页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4-65页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棉花纤维和胚珠线粒体基因RNA-seq测序及RNA编辑位点的确定
下一篇:紫花苜蓿维生素E合成基因(MsHppd和MsHpt)克隆和功能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