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棉花纤维和胚珠线粒体基因RNA-seq测序及RNA编辑位点的确定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主要英文缩写第10-12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2-22页
    1.1 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第12-16页
        1.1.1 线粒体简介第12-13页
        1.1.2 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一般特征第13-14页
        1.1.3 高等植物线粒体包含的基因第14-15页
        1.1.4 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的转录加工第15-16页
    1.2 RNA编辑第16-18页
        1.2.1 线粒体RNA编辑的研究现状第17页
        1.2.2 RNA编辑的分子机制第17-18页
        1.2.3 RNA编辑的进化研究第18页
        1.2.4 RNA-Seq与RNA编辑第18页
    1.3 棉花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第18-21页
        1.3.1 棉花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定第19-20页
        1.3.2 棉花线粒体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第20-21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1-22页
第2章 棉花纤维及胚珠线粒体基因RNA-seq测序第22-42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实验材料第22-23页
        2.2.1 植物材料第22-23页
    2.3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第23页
    2.4 实验主要试剂第23-24页
    2.5 实验方法第24-26页
        2.5.1 纤维和胚珠线粒体基因RNA-seq测序第24-25页
        2.5.2 转录丰度差异的显著性检测第25页
        2.5.3 转录丰度计算第25-26页
    2.6 结果与分析第26-42页
        2.6.1 样品检测报告第26-27页
        2.6.2 高通量测序数据统计第27-30页
        2.6.3 棉花线粒体基因转录丰度分析及其差异表达分析第30-33页
        2.6.4 WT与fl的DOC分析第33-36页
        2.6.5 RNA-seq测定编辑位点第36-39页
        2.6.6 内含子区与间隔区差异编辑位点分析第39-42页
第3章 棉花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RNA编辑位点确定第42-62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实验材料第42页
    3.3 实验的主要仪器和设备第42页
    3.4 实验主要试剂第42-44页
    3.5 实验方法第44-53页
        3.5.1 引物设计第44-46页
        3.5.2 棉花总DNA的提取第46页
        3.5.3 棉花总RNA的提取第46-48页
        3.5.4 RT-PCR及DNA污染检测第48-49页
        3.5.5 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PCR扩增第49-50页
        3.5.6 胶回收目的基因第50页
        3.5.7 目的片段与pEASYTM-Blunt Zero载体的连接与转化第50-52页
        3.5.8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52-53页
        3.5.9 编辑位点的确定第53页
        3.5.10 测序第53页
        3.5.11 兼并引物设计第53页
    3.6 结果与分析第53-62页
        3.6.1 棉花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克隆测序第53-57页
        3.6.2 克隆测序法确定蛋白编码基因的编辑位点第57-59页
        3.6.3 纤维和胚珠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的编辑位点比较第59-61页
        3.6.4 编辑生成新的起始及终止密码子第61-62页
第4章 棉花线粒体基因RNA编辑位点的特性分析第62-69页
    4.1 引言第62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2-69页
        4.2.1 棉花线粒体RNA编辑位点在各类基因中的分布第62-63页
        4.2.2 RNA编辑改变氨基酸类型第63-64页
        4.2.3 线粒体RNA编辑密码子位置偏好性第64-65页
        4.2.4 植物线粒体RNA编辑进化趋势分析第65-69页
第5章 讨论第69-74页
    5.1 植物线粒体转录组高通量测序与传统克隆测序比较第69-70页
    5.2 棉花胚珠与纤维线粒体RNA编辑位点的比较第70-71页
    5.3 线粒体RNA编辑的特点及进化分析第71-72页
    5.4 棉花叶绿体编辑位点与棉花线粒体编辑位点的比较第72-74页
结论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6页
附录第86-126页
致谢第126-12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维生物特征的关键蛋白质识别算法研究
下一篇:光纤中多束激光脉冲的相互作用与控制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