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序言 | 第9-26页 |
一、问题及意义 | 第9-12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2.实践意义 | 第12页 |
二、研究成果综述 | 第12-24页 |
(一)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 第12-18页 |
(二)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 第18-24页 |
三、论证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24-26页 |
第一章 法律进化论的相关概念与“理论”来源 | 第26-33页 |
一、法律进化论的相关概念 | 第26-29页 |
(一)进化、生物进化论、社会进化论的概念 | 第26-27页 |
(二)法律进化理论、法律进化论的概念 | 第27-29页 |
二、法律进化论的“理论”来源 | 第29-33页 |
(一)主流生物进化论 | 第29-30页 |
(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 第30-31页 |
(三)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论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法律进化内容及路径 | 第33-43页 |
一、生物进化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 | 第33-36页 |
(一)对主流生物进化论的批判 | 第33-35页 |
(二)社会进化论的逻辑 | 第35页 |
(三)法律进化的应然方向 | 第35-36页 |
二、法律进化论的指向及其调和 | 第36-43页 |
(一)法制建设的西方中心主义:“单线论”与“多线论” | 第36-38页 |
(二)法律进化的单向度:“进化不可知论”与“直线进化论” | 第38-39页 |
(三)新法律进化论:马克思与康德的调和 | 第39-43页 |
第三章 可能遇到的诘难及其回应 | 第43-50页 |
一、遇到的诘难 | 第43-45页 |
(一)从法律进化理论到法律进化论的不能 | 第43-44页 |
(二)对唯物辩证法与康德认识论的一种批判 | 第44页 |
(三)概念界定上的质疑 | 第44-45页 |
二、对问题的回应 | 第45-50页 |
(一)对法律进化论质疑的回应 | 第45-46页 |
(二)对唯物辩证法与康德认识论批判的回应 | 第46-47页 |
(三)概念界定上的回应 | 第47-50页 |
第四章 法制建设路径面临的困境 | 第50-58页 |
一、宏观困境:法制建设在两种法律进化论中抉择 | 第50-52页 |
(一)传统法律进化论路径 | 第50-51页 |
(二)新法律进化论路径 | 第51页 |
(三)在两种法律进化论中抉择 | 第51-52页 |
二、中观困境:如何规范法制建设路径 | 第52-54页 |
(一)法制建设的动态平衡 | 第52-53页 |
(二)法制建设的应然方向 | 第53页 |
(三)法制建设的价值依归 | 第53-54页 |
三、微观困境:法制建设内容需符合进化路径要求 | 第54-58页 |
(一)对立法的要求 | 第54-55页 |
(二)对司法的要求 | 第55-56页 |
(三)对执法的要求 | 第56页 |
(四)对人权的要求 | 第56-58页 |
第五章 中国法制建设现行路径 | 第58-63页 |
一、中国法制建设现行路径内容、目的 | 第58-60页 |
(一)现行路径的内容 | 第58-60页 |
(二)现行路径的目的 | 第60页 |
二、中国法制建设路径的困境 | 第60-63页 |
(一)对法制建设指导思想的诘难 | 第60-61页 |
(二)对中国立法实践的诘难 | 第61-62页 |
(三)对执政党引领立法的诘难 | 第62-63页 |
第六章 中国法制建设路径新选择 | 第63-70页 |
一、路径困境的解决 | 第63-67页 |
(一)针对指导思想问题:“重回马克思” | 第63页 |
(二)针对立法问题:完善立法技术和立法方法 | 第63-65页 |
(三)针对执政党引领立法问题:从制度化建党到全面法治化管党 | 第65-67页 |
二、一种新路径及其展望 | 第67-70页 |
(一)法制建设新路径 | 第67页 |
(二)法制建设新路径的未来 | 第67-70页 |
总结 | 第70-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一、著作类 | 第75-76页 |
二、期刊、论文类 | 第76-77页 |
三、外文类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